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毕成功:《对话尼克松》凡人VS.偶像(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4日11:50  新浪娱乐
毕成功:《对话尼克松》凡人VS.偶像(图)(2)

《对话尼克松》

  ——干掉他,自己就是“偶像”!此时,之前的一切铺垫都清晰地串联起来:

  第一、弗罗斯特也曾经享受过“偶像”的待遇。套用剧中的戏言,他是为进入纽约那家非同小可的高档餐厅才执着采访尼克松的。“偶像”生活舒服受用,通过他给男粉丝签名后轻松地否认自己的口头禅(从片头的节目现场和后来有粉丝再次引用这两点,均可判定他明明说过)、在发现难得一见的女粉丝后不忘特意过去向人家挥手等许多细节,交代得明明白白。规矩谨慎的霍华德导演后来借弗罗斯特本人之口重申,……具体记不得了,大意是“在美国主持节目尚令我怀念至今,尼克松又怎能不留恋当总统的快感呢!?”

  第二、尼克松也曾经暴露出“凡人”的一面。无论出汗的习惯,还是向人炫耀自己政治生涯光辉岁月时的沾沾自喜,抑或对落魄之后不得不以此为噱头来满足听众的猎奇心态而大发雷霆。那么“偶像”的作用有多神奇呢?只要回想起那个写了四本书抨击他的激进分子一瞬间被震晕的无敌效果,便一目了然——何况请一个很可能是罪人的“偶像”出山(而且对方未必会认错)还要花大把钞票!难怪弗罗斯特“追名”要紧、“逐利”随缘,因为一旦名声铸就“偶像”的光环,利益也就滚滚而来乃至不请自来了。

  故事进行到这里,有趣的大逆转光临了!“偶像”崩塌在即,尼克松的铁杆“粉丝”竟失态爆发——所谓此地无银三百两,中途叫停的结果使尼克松想自圆其说都不可能了。当弗罗斯特再次劝诱尼克松谢罪时,扔掉采访笔记的他使对方缴械投降的不再是铿锵的辩辞与如山的铁证,而是炯炯的瞳孔里照射出来的新一代“偶像”的光芒,被他所感染的尼克松却正式降格为“凡人”,二位的立场180度大转换。……这一幕之于《对话尼克松》,就像“鹿的出现”之于《女王》一样伟大!

  在此忍不住插句嘴:担任尼克松“粉丝”的凯文·贝肯的表演精湛到位,完全不逊于两位男主角,却不幸沦为今年颁奖季的一颗遗珠。而被环球公司同时报名角逐奥斯卡影帝的“弗罗斯特”与“尼克松”,碍于剧中角色的命运注定了人鬼殊途:最终在影片里豪夺“偶像”荣耀的迈克尔·西恩,难逃评委们对“小人得志”的反感;而不幸“凡人”化的弗兰克·兰杰拉,反倒像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一样惹人垂怜。

  “美国舞台剧最高奖”托尼奖因本片的同名舞台剧中的尼克松一角而授予弗兰克·兰杰拉最佳话剧类男演员,真乃实至名归。他微驼的后背、轻挑的眉毛、举手投足间所释放的能量,无不让人叹息。与弗罗斯特“偶像”化之后的稍嫌跳梁不同,兰杰拉的存在感来源于长年作为“偶像”的尼克松在公众面前的那种惯性的演技,浑然天成、不留痕迹——可就在你以为这便是剧中尼克松的常态时,一个作为“凡人”的他赤裸裸地现身。原来之前的天衣无缝、游刃有余只是一种“戏中戏”的表演状态,而“影片所塑造的真正的尼克松”竟有如此复杂、纤细、老迈、衰颓的一面,……那种震撼真是措手不及、一击必杀!

  于是尼克松再无顾忌地摘掉面具,没有从容地挥手,仅仅是脆弱无助地走出门,曾经坚硬锋利的老顽固,变成茫然欣赏着腊肠犬的街边老爷爷——走下神坛的“偶像”,复苏了最普通、最原始的人性。结尾,当新生“偶像”弗罗斯特再去探望“凡人”尼克松时,前者已经心安理得得今非昔比;而一贯穿着死气沉沉的后者,却身披绿色的高尔夫球衫,仿佛找回了被“偶像”那虚伪的演技淹没久矣的属于“凡人”的鲜活的生命。

  尽管尼克松对弗罗斯特帮他找到卸下包袱的台阶不无感激,但偏偏是这个鲜活的生命,对“偶像”那虚设的光环由衷地赞美、怅惘地追忆。可悲的是,无带皮鞋与“奶酪汉堡”俨然已是“偶像”对“凡人”的惯性敷衍了——前者本来是“偶像”尼克松瞧不起“凡人”弗罗斯特的象征,他压根儿不喜欢那种鞋;后者则意味着“偶像”弗罗斯特不想再提自己上位的过程,因为对今天的“偶像”来说,曾经是“凡人”的过往已经不堪回首了。

  “三好生”导演朗·霍华德极端注意细节的完美控制力余音绕梁,片尾字幕点明了《对话尼克松》这一役对角色置换的二位的影响。尼克松从此淡出江湖,抑郁而终;弗罗斯特则登上他人生的巅峰,纵然再未超越,却也足够坐吃山空。

  通过高超的剪辑,我们还了解到尼克松的“粉丝”在日后仍死忠于尼克松;而与飞黄腾达之前的弗罗斯特共事过的三位搭档在回忆“他当时没怎么参与讨论”或“他只不过是更了解电视的运作与功用罢了”时,并不带太多的尊敬——哪怕是从世人对“前偶像”、“前凡人”的态度,也不难看出弗罗斯特与尼克松当年为什么要孤注一掷。

  至此,互为硬币正反面的两个标题人物合成影片唯一的主角:人性在追逐浮华虚妄中的贪婪与忏悔。遗憾的是,那些虔诚的“粉丝”们恰恰以此为誓死捍卫的炽烈信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