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平
如果说人都性本善,那就必须回答为什么其他日本兵那么残忍。我认为只有回答了这一个问题,才是在真正地关心战争中的人性。
我先看的是《拉贝日记》。这是一部精致的电影,细节考究,情节紧凑,画面饱满。但是我脑子里一直藏着一把尺子,那就是陆川对这部电影的批评。他说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我们不能只看到外国人的施恩,不能让中国人都只是背景。我是认同他的这个意见的。
拿这个尺子一量,《拉贝日记》不能令我满意。尽管为了重视中国人的故事,影片给了张静初不少戏份,但是说实话,她的戏实在是可有可无,也许没有更好。
此外,这部电影作为一个人物纪念片还是不错的,但是我本来期待它有更广阔的视野,把这个故事放在整个时代中间去。当拉贝在救人的时候,他的纳粹同党都在干什么?他们的行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拉贝作为一个聪明而有主见的德国人,他是怎样被纳粹的宣传蒙骗的?这些问题,我都不能从影片中找到答案。
紧接着我满怀期待地看了《南京!南京!》。
电影一开始,模仿某类大片的做法让我很不舒服,因为这类大片就是通过暴力美学把残酷的战争审美化,何况模仿得还不够好。这种手法用来描绘跟我没什么关系的战争,比如古希腊的特洛伊战争,功夫片中纯属虚构的打斗场面,我都能当作视觉享受。用到二战的欧陆战场,我也能够接受。用来纪念南京大屠杀,就是没心没肺了。但是,等我看完全片,才发现这是拍得第二好的片段。我认为拍得第一好片段是日军祭祀的那场戏,但我和很多人一样,不知道导演要用它来表达什么。
我对陆川宣称的他要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残忍并没有什么期待,我知道再怎么拍也残忍不过真实的历史。但是,他说要拍一部有中国人的电影,令我极感兴趣。他强调的是中国人的抵抗,在抵抗与不抵抗之间,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如何?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精神痛苦和心灵黑暗?在普通中国人眼中,杀人如麻的日本军人是什么样子?
《拉贝日记》的导演并没有宣称他要拍出中国人的抵抗,也没有说过要发掘人性的深度,因此我只能隐约感到失望。但是《南京!南京!》在这两个问题上做足了宣传,所以我看过以后大失所望。也许导演把所有的力气都拿去塑造那个叫角川的日本兵了,实在看不出他刻意要拍好的中国人在哪里?难道就是那几个支离破碎的形象?是刘烨扮演的那个并没有抵抗到底的军人吗?还是范伟扮演的那个出卖同胞的拉贝秘书?或者是高圆圆扮演的那个忙活了半天谁也没有救着的姜老师?也许真实的历史中,中国人就是这么猥琐,但是应该追问一下他们是如何变成这样的,而不能描绘成天生的贱骨头。
而那个日本兵角川的表现,与其说是人性的善良,不如说是天生胆小怕事。放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必须交代这个日本兵为什么善良?他这样的人在日军中占到几成?如果说人都性本善,那就必须回答为什么其他日本兵那么残忍。
我认为只有回答了后一个问题,才是在真正地关心战争中的人性。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同马克思对人性的定义。他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并不像陆川电影中塑造的那般空中楼阁。为此,我要推荐一部描述了人性的扭曲和坚守的电影,它就是日本导演山田洋次的《母亲》。
和山田洋次的其他作品一样,《母亲》是一部温情脉脉的电影,但是它同时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控诉。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德国文学教授野上滋因为反对日军侵华,被认为不爱国,“不是日本人(非国民)”,以思想犯的名义被捕入狱。此时的日本,爱国主义宣传笼罩一切,大多国民由衷地为前线的节节胜利感到骄傲。不仅学生们在学校每天都要唱爱国歌,妇女们也上街宣传反对奢侈运动,号召大家把金首饰捐献出来,拿到工厂去做成兵器的部件支援前线。因此,野上滋可谓众叛亲离。欣赏他的老师,尊敬他的学生,都很反感他的“非国民”思想。尤其是他做警察小官僚的岳父,因为他而丢了工作,并看到他不能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职责,要求女儿佳代跟他离婚。佳代始终支持丈夫,宁可跟老父亲断绝关系也不肯顺从。但是其他人未必能够像她这样坚持,连一直倾力照顾老师一家人的山崎,最后也不得不应召入伍,战死在异乡。
看了这部电影,你就会赞同网友给陆川的建议:关于日本人的人性,还是让日本人自己去管吧。这个说法本身是不严谨的,但是他揭示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难堪的现状:尽管角川这个角色如此苍白无力,但是拍外国人的“人性”,是否要比拍中国人的容易得多?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