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6月21日晚,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闭幕式,“金爵奖”各奖项也名花有主。丹麦影人成为本届“金爵奖”的最大赢家,两部电影《原创人生》和《爱之伤痕》拿走了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和影帝、影后奖。事先被猜测有实力赢取最佳影片奖的中国电影《白银帝国》获得评审团奖,另一部名不见经传的中国电影《寻找智美更登》获得评委会大奖。
始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已经是第12届了。与往届一样,本届金爵奖一如既往地平淡无奇,没有惊喜,没有特点成了金爵奖的最大特点。历数12届最佳影片,只有2002年第六届的《生活秀》在国内公映过,这部电影的水准就算放到国产片里也只是中等。以此类推,其他获奖作品怎能让人心生期待?
本届电影节的《原创人生》和《爱之伤痕》铁定是看不到了,《白银帝国》虽得到了奥斯卡主席锡德·加尼斯“非常接近奥斯卡”的评价,但谁知道这位主席会不会是个“大嘴”?这部话剧导演的电影处女作究竟如何还得打个问号。在了解《寻找智美更登》的相关信息包括观看了预告片之后,不出意外,这应该又是一部冗长乏味的电影。
按照通俗的理解,电影节最大的功能是为观众介绍好电影。什么是好电影?人们一般会参考奥斯卡以及威尼斯、戛纳和柏林的获奖名单。没理由要求上海电影节向奥斯卡和三大国际电影节看齐,但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至少每届哪怕能推出一部经得起推敲的好电影(哪怕是只有口碑的小众电影也行),什么时候上海国际电影节能达到这个底线?就目前的情况看,这一天还比较遥远。
一个举办了12届的电影节推不出好电影,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电影节缺乏吸引力,真正一流的电影不屑于参加。吸引力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培养吸引力的唯一办法是,电影节的主办方要想方设法设定一个好的电影评选机制,让那些藉藉无名的优秀电影脱颖而出,为大众所知。只有如此,一个新生的电影节才有可能追赶甚至超越那些老牌电影节。而上海国际电影在这方面缺少锐气,还有着“排排坐、分果果”的嫌疑。非但国外一流电影没出现在上海电影节上,就连这十多年国产电影的代表作也从未出现在获奖名单中,金爵奖这么干,难道只为了显得比港台的金像、金马奖和内地的金鸡、百花奖更平庸?
除了获奖电影乏善可陈外,本届上海电影节在其他方面还是很有说头的,比如报名影片达到创纪录的1925部,在国际影人方面,邀请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导演丹尼·博伊尔担任评委会主席,《朗读者》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奥斯卡影后哈里·贝瑞、英国明星克里夫·欧文、《天使与魔鬼》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等人的到场,让本届上海电影节显得分量十足。在商业方面,《风声》、《十月围城》、《花木兰》、《麦田》等华语商业类型片你方唱罢我登场,无形中也给电影节平添了许多热闹。此外,本届上海电影节也不折不扣成为了华语电影人的大聚会,能来的名角大腕几乎都来了。王小帅炮轰“亿元票房导演”,也为电影节的论坛制造了个不大不小的话题。
在声势和规模上,上海电影节已经有了接近三大国际电影节的趋势,但毕竟电影节的核心是电影评选,甘心当好电影的推手,而不是搞一个大卖场。今年上海电影节体现出来的人气是个好迹象,主办方应以此为推动力,在强化电影节娱乐价值的同时,更要重视电影节的核心工作。毕竟一个真正称得上国际水准的电影节,不是请明星走走红地毯就可以了,它的影响还在于红地毯卷起之后留下的回响。不能给电影院或者私人碟单增加几部好电影,这样的电影节哪怕每年都搞、连续搞上一百年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