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联生活周刊:流行乐坛的末代皇帝杰克逊(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4日15:35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流行乐坛的末代皇帝杰克逊(图)

迈克尔-杰克逊(资料图片)

  京时间6月26日凌晨,“流行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在洛杉矶病逝,终年50岁。这个爆炸性消息一经证实,立刻在全世界引发了纪念狂潮。关于此事的媒体报道,无论是强度还是广度,都是近年来罕见,以至于英国《卫报》于次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杰克逊是所有人的流行天王吗?》的质疑文章,认为杰克逊一生充满了污点,公众对他的忠诚度远不如戴安娜王妃,但媒体却给了他戴安娜般的待遇,这充分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杰克逊之死只不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狂欢的由头而已。文章进一步指出,如今有线电视和互联网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的方式,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虚拟的轰动效应,其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为自己身处一个“共同的大事件”而感到兴奋。

  该文分析也许很有道理,却也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杰克逊本人恰是娱乐圈造神运动的始作俑者,人们对他的死如此在意,恰好说明这个世界需要一个像他这样的神。事实上,杰克逊走下神坛已经很久了,人们早就等不及了。

  ◎袁越

  1983年3月24日晚,迈克尔·杰克逊独自走下楼梯,来到位于地下室的一间厨房里。他活动了一下筋骨,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强劲的鼓声立刻充满了整个房间。他戴上一顶刚刚买来的宽边礼帽,开始练习一个新学的舞蹈动作。

  “那是一个霹雳舞动作,叫做Popping,是洛杉矶的几个街舞小子教给我的。”他后来对记者说,“我打算在明天唱歌的间隙跳这段舞蹈,看上去既向前走又向后走,仿佛走在月球上。”

  杰克逊第二天要去参加“摩城”(Motown)唱片公司成立25周年纪念晚会,会上他要演唱那首《比莉·琼》(Billie Jean),为此他设计了一套类似机器人的舞蹈动作,其灵感大部分来自当时正流行于洛杉矶的嘻哈街舞。那个原名叫Popping的动作杰克逊刚刚学会,还不熟练,他必须抓紧时间练习,因为他预感到明天的演出将决定自己的未来。

  事实证明,那场演出,以及那段刚刚练熟的“月亮舞”,最终把杰克逊送上了神坛。

  神童

  迈克尔·杰克逊于1958年8月29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蓝领家庭。父亲约瑟夫是当地一家钢铁厂的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两人一共生了9个孩子,迈克尔排行第七。

  迈克尔的童年生活不快乐。杰克逊一家经济拮据,约瑟夫指望孩子们能依靠唱歌改善生活,便让几个儿子组成了一支合唱团,在当地的俱乐部唱歌赚钱。迈克尔6岁时就加入了哥哥们的演唱小组,3年后成为这个“杰克逊五人组”的主唱。于是,当同龄的孩子们在游乐场疯玩的时候,迈克尔只能待在家里苦练唱功,而这显然不是他最想做的事情,为此他没少挨父亲的打。迈克尔的一个哥哥回忆说,有一次约瑟夫用一只手拎着迈克尔的一条腿把他倒提在空中,另一只手对着迈克尔的后背和屁股一阵猛揍,打得他连声哀求。不过迈克尔本人后来却说,正是父亲的严厉管教,才让他从小就在音乐和舞蹈方面接受了严格训练。

  1968年,“杰克逊五人组”被摩城唱片公司签下,正式进军歌坛。“摩城”发迹于黑人聚居的汽车城底特律,但那时总部已经迁到了洛杉矶。他们不想只在黑人圈里谋发展,一直试图打入美国主流音乐市场。“杰克逊五人组”从一开始就朝这个方向发展,1969年推出的首支单曲《我要你回来》刻意淡化了黑人音乐元素,最终成为杰克逊有生以来第一首排行榜冠军单曲。那年迈克尔只有11岁,因此他便成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单曲主唱。此后“杰克逊五人组”在“摩城”推出的前5首单曲均成为美国排行榜冠军。迈克尔无疑是乐队里最受欢迎的一个,他的形象乖巧,嗓音高亢,极富穿透力,被誉为美国歌坛的神童。

  杰克逊赶上了好时候。上世纪70年代是美国流行歌坛发展最快的10年,自1967年全美唱片销售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之后,1973年便翻了一番,达到20亿美元。5年后再次翻番,达到了40亿美元。因为通货膨胀的缘故,当时的1美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美元,由此可见70年代美国唱片业的势力有多么强大。

  说起美国流行乐坛的兴盛,最大功臣无疑就是摇滚乐。摇滚乐的前身是“节奏布鲁斯”,说白了就是黑人的伴舞音乐,后经“猫王”和“披头士”等白人歌手的不懈努力,摇滚乐最终被欧美主流乐坛接受。“白化”后的摇滚乐与“节奏布鲁斯”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强调歌词的思想性,后者则更加看重歌曲的娱乐功效,甚至把节奏看得比旋律和歌词更重要。

  自摇滚乐开始,美国流行乐坛便开启了造神工程,“猫王”是该工程的第一个产品,“披头士”则可以被看成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乐神。但是,这两个神的主要崇拜者都是白人,“猫王”的舞步在黑人看来实在是太一般了,而“披头士”则过于严肃,在黑人歌迷中的影响力并不大。黑人歌迷有自己的神,比如在60年代开始走红的疯克(Funk)歌手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

  上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10年,这期间发生了太多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摇滚乐正好为愤怒的美国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表达个人意见的窗口。随着“越战”的结束,美国人终于感到累了,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没心没肺的娱乐方式,于是软情歌大行其道,“杰克逊五人组”占领的就是这样一个市场。

  可惜好景不长,这类缺乏技术含量的流行音乐很快让美国人厌倦了。自1978年开始美国乐坛经历了长达5年的滑坡,唱片销量直线下降。历史证明,每当主流音乐遭遇危机的时候,往往就是新音乐出现的时候。70年代末期出现了朋克和嘻哈这两种新音乐形式,前者源自饱受失业之苦的英国青年白人群体,后者则来自同样贫穷无助的美国大城市黑人社区。但是,朋克太过愤怒,注定只能吸引少数叛逆青年。早期嘻哈乐则过于简单,不但完全没有任何旋律,就连歌词也都十分幼稚,不可能吸引白人听众的注意。于是,美国歌坛在那段时间里出现了真空,只能依靠从欧洲进口的电子舞曲撑撑门面。这类音乐既轻佻又浅薄,它们的走红完全是音乐电视(MTV)的功劳。

  1981年8月1日,MTV电视台在美国有线电视频道正式开播。这家以24小时不断播放音乐录像带为主的娱乐电视台最初的订户只有250万,但第一任主席罗伯特·皮特曼(Robert Pittman)一点也不担心。“伍德斯托克一代现在都怎么样了?他们全都又老又秃了。”他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对记者说,“新一代年轻人是看着电视长大的,他们不读书,不读报纸,甚至一点也不关心那些严肃乐评人们都写了些什么。MTV电视台想要吸引的就是这些人。”

  MTV刚开播的时候,由于缺乏本土片源,只能播放来自欧洲的音乐录像带。但是这种新颖的娱乐方式很快赢得了美国年轻人的关注,凡是在MTV露过脸的乐队其唱片销量全都立刻飙升,而且销量增长的地区通常都是那些接通了MTV信号的社区。唱片公司很快看出其中秘密,纷纷出钱为旗下乐队拍摄音乐录像,MTV电视台在资金和片源上获得了空前的支持。到了1982年底,开播一年半的MTV订户数就达到了930万,成为美国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有线电视频道。

  就在此时,迈克尔·杰克逊出版了专辑唱片《颤栗者》(Thriller),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神坛

  1975年,“杰克逊五人组”和摩城唱片公司解约,投奔了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哥伦比亚。但即使是财大气粗的哥伦比亚也没能挽救“杰克逊五人组”的颓势,他们的形象太单纯了,听众逐渐厌倦了他们那些简单的歌曲。只有迈克尔是个例外,他的才华明显高出哥哥们一大截,哥伦比亚顺应了听众要求,鼓励迈克尔脱离“杰克逊五人组”,尝试单飞。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迈克尔-杰克逊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