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女人》显然做好了给所有观众一个惊喜的准备。
随着情节的深入,你逐渐意识到,这部讲述战争的电影绝非寻常,它志在开辟战争电影,甚至是整个中国电影的一片新天地。正如某些影评家所言,《战争中的女人》可能将为中国电影指明一条全新的发展思路。
该电影的英文名称是“Six sisters in the war”(战争中的女人)。窃以为,后者相比“战争中的女人”要好上很多。影片所要表现的正是几个特殊的女子,特殊之处就在于她们的背景是残酷的战争。笔者预测,如果该片宣传到位,其成功只是时间问题。而影片的最为成功之处就是其选择了一个前无古人的独特视角。
几十年来,传统的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但以战争大后方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实为少数。我们的电影人似乎已经习惯了正面描写的创作惯性,逢战争必是机枪大炮,流血牺牲。而这种创作思路已经走到死胡同,其艺术性已经被《拯救大兵瑞恩》《太极旗飘扬》等影片发挥到极致,后来者极难超越。唯一的出路就是另辟蹊径。
令人钦佩的是,《战争中的女人》的创作者们挖掘出了这样一条全新的创作方向。战场不过是战争这座冰山浮在海面的一角。影片结尾的题记是陈毅元帅的一段话:“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而小米和小车,这些“海面下的战争组成部分”,已经被我们忘记得太久太久。《战争中的女人》就是对“小米和小车”的重新发现。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战争片正如挂在苍穹的那一轮明月,千百年来,我们习惯了它皎洁无暇的正面,沉醉于英雄的史诗,以致迷失,忘记了还从未一睹它的背面,而背影里的月亮可能才是它的本相。《战争中的女人》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它选取支援前线的普通百姓作为主角,进而照亮了“战争的背影”,让我们得以全面感知战争到底意味着什么。
六姐妹的故事自然没有大开大合的宏大气势,但对细节的精湛把握使影片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气场,持续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贯穿始终。感人是主旋律电影的必备因素之一,但能做到既感人又不做作,就是一件难能可贵之事了。笔者坐在屏幕前就做好了哽咽的准备,但却怎么也没料到,一部电影下来,哽咽居然没有停止过。和《集结号》等战争片的蓝黑冷色调不同,本片采用了大红大黄的暖色调,显然继承了《红高粱》等影片的遗风,使影片在极具震撼力的同时,又不失温暖,拥有了极具张力的感染力量。导演试图传达给观众的,显然不只是战争的残酷,战争不过是衬托温暖人性的道具。因而,看《战争中的女人》,你会痛,有时甚至痛彻心扉,但不会绝望。影片结束,灯光亮起,我们收获的是泪水,外加一份坚定。
笔者曾戏言,虽然《集结号》等国产大片传递了一丝赶超欧美大片的信号,但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制作理念上,二者的差距至少还有二十年。但《战争中的女人》这样一部所谓的主旋律影片却改变了我原有的成见。是,技术上可能我们短期内无法企及,但革新创作理念方面我们大有文章可做。枕着我们民族如此丰厚的历史素材,不愁开辟出中国“另类大片”的新世界。想想伊朗的《小鞋子》,我们就会醒悟,技术并不代表一切。相比《集结号》、《投名状》、《画皮》之流,我更看好《战争中的女人》,以及早一些的《暖春》,成为中国电影一个新时代的真正先驱。
试映结束时,观众集体鼓掌。你能非常容易地体会出,那决然不是礼貌性的仪式,而是彼时彼地,不鼓掌你会觉得自己是不正常的。这已经说明了一切,要知道,现在让观众情不自禁地给你鼓掌是件多么困难的事。TG/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