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丰彦
以本届威尼斯电影节来推论中国电影不受青睐,我看是行不通的。但不少人高唱起这样的论调,确实又为着中国电影而忧愁(或者说计较),说咱这次如何星光黯淡,倒也一副煞有其事的样子。
威尼斯电影节由香港导演郑保瑞的《意外》和台湾导演杨凡的《泪王子》入选主竞赛单元,有管虎、刘杰、杜海滨和郭小橹执导的四部内地电影参与“地平线单元”,又选择陈果、崔健的《成都我爱你》作为闭幕影片收尾,主竞赛单元更由华人导演李安把手。马可·穆勒此番用心良苦,若还叫人给误读“缺少中国味”,这位常常对着中国影人说一口普通话的电影节主席估摸是要哭笑不得的。
要说成绩表,华语电影也并非“光脚而回”:杜海滨记录汶川大地震的《1428》获得“地平线单元”纪录片奖,离《三峡好人》和《色·戒》连续两年捧走最高奖项“金狮奖”的分量是还差点,但这份“认可”同样名垂威尼斯电影节的历史。论口碑,管虎的《斗牛》在放映时引起轰动,华语电影也并不缺喝彩。
思前想后,明白了其中的一点逻辑。我们对于“星光”的鉴定,迷恋张艺谋、陈凯歌、章子怡的天下,迷恋我们自己心中的名牌符号;对于“奖”的界定,同样只迷恋至高无上的王座。对于中国电影,对于华语电影,以“牌”、以“奖”为标尺的等级化,这种根深蒂固原来是在内心深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为了葛优看《气喘吁吁》又骂骂咧咧喊着“上当”退场的观众。
如果只讲排场,只讲上几次台讲几次获奖感言,那么一个电影节诞生最多的应该是失败者,而“以明星论排场”、“以成败论英雄”正违背了参加电影节的初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