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战争电影,经典的更是数不胜数,从《卡萨布兰卡》到《广岛之恋》,再到《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以此类推,可以见一斑。这里提及的不过是所有爱情电影中的沧海一粟,不可能群尽每个人心底认同的所有电影。
1943年 《卡萨布兰卡》
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它能被人记住,必然有它不可替代的理由。对于《卡萨布兰卡》来说,无论时间过了多久,初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倾心。一个美丽的爱情误会,成就了一曲不朽的爱情悲歌。误以为丈夫不在人世的伊尔莎爱上了里克,丈夫的突然出现令伊尔莎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情感立场。这部“三角恋”外衣下的爱情故事,因为战争的切入,迫使人们思考残酷战争对美好爱情的摧杀。如果把影片的战争背景置换成和平时期,影片必然落入俗套。在巨大的战争灾难面前,个人的爱情与幸福显得微乎其微。为了集体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个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爱情只能被用来作为战争的祭奠。正如影片中里克对伊尔莎所言,“在这疯狂世界里,三个小人物就别太计较了。”在战争,抑或其他人类无处可逃避的灾难面前,所有个人的恩怨情仇都必须暂时放在一边。影片最感人的环节,莫过于影片最后里克对爱情的放弃。在所有伟大的爱情中,放弃都成为爱情的加重砝码,或放弃所爱,放弃生命。于是,放弃最终成就了爱情的美丽,也成就了爱情的悲壮。
1960年 《广岛之恋》
《广岛之恋》是“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作,“左岸派”的阿仑·雷乃在这部电影中将“左岸”风格的迷离、梦幻、文学性发挥的漓尽致。《广岛之恋》作为一部电影史上经典的爱情片,不仅因为电影把关注的目光放置在跨越国界、跨越战争的爱情上,还因为电影深层次地揭示了战争对人自身的感情摧残。虽然女主角的两次恋情都刻骨铭心,但结局都没有那么完美。以阿仑·雷乃一贯的风格,就像他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和《夜与雾》中的含糊其词,他是不会轻易让你知道他究竟想说什么的,他总让你在他的影像中寻找符合你自己世界的对应关系。这条例很适用于爱情。幸福的爱情是相似的,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幸。如果一部爱情片感动了许多人,那这部爱情片一定在很大空间上具有话题探讨性。《广岛之恋》的探讨空间也许就在战争到底是摧毁了这份爱情,还是拯救了这份爱情。由于战争的原因,法国女人内维尔分别与德国男人和日本男人的爱情就必受争议,直至最后不了而终。虽然影片没有为我们揭示这种争议的外来性,而是通过人物心理梦魇的表现,展现出女主角对这份爱情既渴望又抵触的心理。没有战争作为背景,《广岛之恋》的爱情恐怕很难触及人们的心灵。战争让这份爱情带有更多“人性”的思考,战争让爱情这个本属于两人之间的事上升到两个城市,两个国家,甚至全体人类共同关心的高度。
1995年 《英国病人》
如果不是谈及与战争有关的爱情电影,我肯定会推荐《西雅图夜未眠》和《得克萨斯的巴黎》,因为观看这两部电影的时候,无论窗外雨雪纷纷,天寒地冻,你的心里都会暖暖的。当然,暖暖的战争爱情电影,寻来寻去,还是《英国病人》。说的直接些,这是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奇怪的是,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你不会厌烦这段背弃婚姻的爱情,不会谴责男女主人公道德感的缺失,反而深深迷恋其中。也许是战争把人变得简单了。在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充满恐惧,心灵的孤寂迫使人们开始寻找一种自在的情感宣泄和心灵慰藉。于是,嘉芙莲与艾马殊看似触犯禁忌的爱情,却惊动了你我那颗脆弱的心。为了救山洞中生命垂危的嘉芙莲,艾马殊不得不走出沙漠,但在途中却因为他的德国身份被抓起来,情急之下他用马铎绘制的非洲地图作为交换。艾马殊兑现了他的承诺,回到山洞,可为时已晚。这时,这部影片中令人痛彻心扉的画面出现了。艾马殊阅读着嘉芙莲临死前留下的纸条:昏暗的灯光中,一个孱弱的身体用尽生命最后的力气诉说她对爱人的爱,诉说期盼爱人归来的急切心情。灯光越来越暗,脆弱的生命渐走渐远,最后慢慢地消失在黑暗中。于是,一段夹杂国家与个人矛盾,充满战火硝烟和充满众人非议的爱情又一次被见证过的人们铭记于心。后来,我想,如果把这个本质上婚外情的故事放置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或其他与战争无关的年代里,它的表现力一定会消弱很多,甚至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因为战争,故事的道德性非议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口。
2009年 《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的战争电影几乎与爱情绝缘。直到1979年《小花》的出现,中国电影才出现爱情的萌芽。作为一个晚生的孩子,中国电影中的爱情表现显得畏畏缩缩、进退维艰。究其原因,一方面迫于艺术要求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给战争中的伟人、英雄、革命战士情感写照,爱情滋润,还原其作为人的“食色,性也”;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盯着政治的框架,以防触犯“天条”。艺术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不假!于是,我们在《红河谷》、《黄河绝恋》以及《嘎达梅林》中看到的爱情变得欲言又止,中国的导演们最擅长的用一种很中庸的方式把爱情的争议性和先锋性“和谐”掉。这种投机取巧的艺术态度,注定了中国战争电影的爱情在上个世纪的“不作为”表现。
新世纪后,我们的导演们开始忙着拍古装战争,这个“古装”范畴的东东,电影审查比较容易松,容易通过,而且传说中的票房也都不错,谁有闲情雅致去理会现代战争,还要自找忙繁的加入爱情这种令人难缠的东西,真是闲得慌。后来,出来一部《集结号》,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表现不错,可惜没有女人,没有爱情,对于我这个喜欢为那些破事儿痛哭流涕的人来说,多少有点遗憾。真希望中国电影也可以出现像好莱坞战争片那样出现轰轰烈烈的刻骨爱情。等啊等,终于等来了《战争中的女人》。
某种程度上讲,《战争中的女人》是划时代的。因为之前的中国战争电影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表现过战争中的女人,她们的生活境遇,她们的感情生活,她们的心路历程。张月芬,一个看似懦弱的中国传统女性,由于战争的原因,不得不承受独守空房的婚姻痛苦。但影片并没有把她描绘成一个任劳任怨的简单形象,而是将她塑造成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有个性情感的人。当沂蒙山的男人们都在前线的时候,许许多多像张月芬一样的女人怒吼着站了出来,撑起一片战后的天空。影片令人最大的意外是,我们看到了中国的主流电影开始介入世界电影主流的话语范畴,开始挖掘战争中的人性,张扬自我的情感释放。月芬歇斯底里的那句“你瞎了吗,我们沂蒙山的男人都在前线呢”,与其说是争辩,不如说是直接喊出中国女性压抑已久的被历史忽略的情绪。于是,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彻底的自我解放,彻底的自我宣泄。也许,正是因为对战争中人性的挖掘,这部影片的爱情才更显得感人至深,令人揪心。虽然我们战争电影中的爱情步伐距国外晚了好多年,但我们毕竟从《战争中的女人》开始了,这点足以欣慰。
终于明白了些什么,或许伟大的爱情,远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应该契合某个时代的主题,表述人体命运中共同关注的话题,诸如人性,战争,牺牲,等待,守候等等。虽然我们期待中的浪漫爱情应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那些伟大的爱情总在告诉你什么是感动之后,以残缺的方式嘎然而终,剩下你独自站在那里发呆。LCM/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