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忠(特约评论员)
今年贺岁片市场的竞争注定是十分激烈甚至有点惨烈,近50部影片都想瓜分这块巨大的票房蛋糕,在宣传造势上各显其能,奇招迭出。
日前,《我的唐朝兄弟》在上海举行的宣传造势活动中,现场工作人员身着背后写着“成人宜,少儿不宜”的宣传T恤吸引了众人眼球,导演杨树鹏对“中国电影无分级制导致影片中的一些暴力内容被删剪”表示不满:“那些被删掉的所谓暴力情节其实拍得十分唯美,如果内地电影分级制更进步一点,电影里会有更多所谓露骨场面出现,而那些其实是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我们应该呼吁电影分级制度的出台。如果你能给我一个标准,我就能在这个范围内拍片。这样导演们在创作时,可以有更大的空间。”
打着“少儿不宜”的旗帜吸引观众眼球之举早已有之,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呼唤,在内地为什么不实行“分级制”?这是值得电影工作者思考的话题,电影毕竟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体现了强烈的社会属性。社会开放了,创作环境宽松了,艺术家的创作责任心不能丢失,这个责任心就是要充分考虑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
其实,“分级制”本身就是“舶来品”,在美国就专门设有电影分级的有关机构,类似在我们这里的审片机构。在审片中对于那些“暴露和血腥的镜头”进行删减,这符合特定的审美要求。
从“唐朝”呼吁“分级”的埋怨声中,也使我们看到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胆吆喝起“暴露戏”,已经成为一种屡试不爽的炒作现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点噱头,吆喝了起来就有了吸引眼球的资本。文艺作品征服观众的不是“性”和“暴力”,只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才是优秀的艺术,而电影创作的质量并不是出台一个“分级制”就能提升的。
我还是那句话,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面对我们还没有明确的“分级制”的现实,要有“分级制”这个概念。心中有“级”,才能够做到剧中无“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