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不会有人怀疑正在热映的《花木兰》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又一部“口碑差,票房佳”的“大片式”电影。上演不过几天,批评文字之多堪与《无极》媲美。与此同时,骂名不断并不妨碍它票房飘红。在前人多次改编情形下,马楚成以及他的团队之所以敢于再来改编一次,或许是因为,他们看准了“花木兰是一座娱乐富矿”。尽管历史上有过京剧的、豫剧的、电视的、动漫的、歌剧的等种种艺术样式的《花木兰》,但还没有一部“大片”形态的《花木兰》。而“大片”终归会有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的艺术之外的因素……马楚成的团队捕捉到了这个机遇。现在看起来,这几乎是他们惟一成功的地方。
经典文本:
短小精悍的英雄史诗
全篇不过300余字的《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也是流传最广、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两首“叙事诗”。假如有人来调查一下花木兰这个文学形象在当今中国人心目中的知名度,她极有可能会位列前三甲。一般认为,诗歌创作于民间。至于诗歌表述的历史背景,较为公认的说法,大致是北魏破柔然之战。据史家考证,中国北方民风剽悍,妇女豪迈尚武的不在少数,其中一些妇女的勇气和功力,不在男性之下,花木兰这样的事情不是孤例,只不过她最突出。
清人沈德潜说《木兰辞》“事奇诗奇”是非常到位的评价。这里所谓的“奇”,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戏剧性”。叙事诗以及戏剧性本来不是中国诗歌的长项,而《木兰辞》这首叙事诗写得却极富戏剧性,每一句诗歌的画面感都很强,两句诗歌就是一转折,时间的跨度那么大,确实当得起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史诗。
体察这首诗歌的意味,首先它表达的是一种“孝道”,这是一种儿女对父母的深爱。其次它表达的是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这跟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成见大相径庭。第三,它传达的那种视功名如粪土的气概,也是寻常人做不到的,隐隐若若透露出道家的那种“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第四,它有一种对女性身份的强烈认同,并不因成功的性别掩饰和功勋的获得而有所改变,凯旋归来最重要的事情倒是恢复身份,这既出人意表又十分哀婉感人……
不难发现,木兰所表现出来的这些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极具普遍性。其中,爱父母是无论国别、不分时代的。对功名利禄的轻视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宝贵的人性向度:尤其是女人未必弱于男性的观念以及女性身份自我认同的观念,更是以其女性视角,对欧美盛行女权主义的那些国家的民众,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至于木兰故事的传奇性和戏剧性,则从根本上保证了它在艺术上的强大魅力。
改编风靡:
越演越烈的艺术变奏
一个具有传奇性的叙事题材的文本,总会成为后来文艺家们改编、改写、变奏的目标,中国文学史上不乏类似的例子。《木兰辞》一向也是被改写、变奏的绝佳题材,有不少骚人墨客通过对木兰的重写表达自己对女性英雄的仰慕,也间接抒发自己的思古幽情。到了现代,这样的改写有增无减,以木兰为题材的剧作层出不穷。除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外,其他如京剧名家叶盛兰、越剧名家袁雪芬、粤剧名家红线女、桂剧名家罗桂霞等,亦相继以各自出色的技艺在梨园舞台上塑造过这位女扮男装英雄的动人形象。就本土剧种而言,迄今上演过木兰戏的除了京、豫、越、粤、桂剧外,尚有昆曲等,共20多个剧种。
至于银幕上,已经出现了17个版本的花木兰(见右列表)。早期的“花木兰”往往会增加跟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相联系、与抗战等爱国主义时期相关的情节。如常香玉版推出时全国上下正处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当中,《花木兰》的演出引起大轰动,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凌波版获得东南亚观众热捧。新世纪以来“花木兰作品”中情感戏份明显加重。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登场,全球票房口碑双获丰收。如今,赵薇版《花木兰》在戛纳电影节预售出多个国家版权,表明花木兰这个形象被广泛接受和欣赏的国际化趋势。
经验总结:
遵循艺术规律拒绝滥造
眼下正在热映的大片版《花木兰》被批评为“糟蹋经典”。也许这样的批评有些“过”,但是,大片《花木兰》没有思想、缺少才华、艺术感染力贫弱显而易见。
几番比较之下,不难发现迪斯尼的《花木兰》不大在乎历史真实,制作方要的就是一个有趣的传奇。他们会给花木兰设计一个“木须龙”,为戏剧增加活泼的气氛。《花木兰》对于他们只是一个讲故事的道具,也因此,他们的想象力才不会受到约束。迪斯尼的《花木兰》遵循的艺术创造的规律。
而马楚成版的《花木兰》主创想照顾到历史,因此,很老实地把《木兰辞》中描写到的桥段视觉化地排演了一遍,人物或者没有个性,或者脸谱化。但是,他们又很不老实地加进了很多情感戏,花木兰跟七皇子的情感成了主线,甚至还编造出为了让花木兰成长,七皇子不惜假装死掉的拙劣情节。还编排出七皇子跟花木兰以及柔然公主的三角关系,让观众感觉匪夷所思。
生搬硬套现代人的思想观念,是马楚成版《花木兰》最令人感到滑稽可笑的地方。比如,影片不止一处强调责任、强调对国家的忠诚,显得十分突兀而且虚假,远远不及原始文本思念爹娘的那种高明。影片又不时说到反战,但全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抽象的反战理由,台词像是对美国电影《冷山》等等的拙劣模仿。花木兰淡泊功名利禄,本来更加凸显她热爱家乡和爹娘的纯朴感情,但在马楚成的《花木兰》这里,反倒给人一种情场失意归故里的消极意味。
马楚成版《花木兰》只重视在艺术之外的地方下功夫,比如召集有号召力的明星出演,以阵容强大豪华来制造声势,却不肯在一剧之本上多花力气。
花木兰艺术形象大盘点
京剧
1926版,京剧《木兰从军》(梅兰芳)。这是花木兰的故事第一次被拍成电影。
1927年胡珊版
1928年李旦旦版
1939年陈云裳版
粤剧
1951年任剑辉版
1961年凤凰女版
曲艺
1956年常香玉版(豫剧)
1964年凌波版(黄梅调)
电视剧
1995年杨丽菁版(台视)、时爱红版(内地)
2006年沈傲君版(《北魏冯太后》)、左小青版(《胡笳汉月》)
动画
2004年迪斯尼动画《花木兰》
歌剧
《木兰诗篇》(河南省歌舞剧院)
其他
龙江剧《木兰传奇》、李六乙的小剧场话剧《花木兰》、重庆杂技艺术团的杂技剧《花木兰》、雷厄姆·墨菲的大型现代舞剧《花木兰》等,都蜚声中外。
(本报记者 刘莎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