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卫二
《大兵小将》是个绝对思想正确的片子,天下一统,秦国横扫天下的大势难挡。更有小国能化干戈为玉帛,以和为贵,避免了生灵涂炭。这些无一处不契合当下的社会主题,稍有遗憾的可能是张艺谋在2002年就率先发表宣言了,毁誉参半。围绕国与家这两项东西,影片加入了带有指涉意味的政治诉求。成龙的角色一手撑起家,上面两个哥哥战死,他谨记老父亲的教诲在心头,只求不打仗了好回家去种田。他身上的小农愚昧促使他不识时务,以为打完这一仗,俘获了对方将领就不会有下一仗,好在这个希望借助另一个人的行动得以实现。那个人就是王力宏的角色,他一心装满国,既是高高在上的王太子又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他不服输,更看不起小人物,希望重振卫国雄风。结果呢,高高在上的将军落到敌国逃兵手上,对方渺小到不值一提,时不时就刁难捉弄他这个俘虏。
仅从电影片名来分析,一大一小,编导的说事重心就不存在有天然平衡。大小上还指代老兵经验丰富,将军年轻气盛。后来老兵几次出手相救,总算打动了将军,双方达成一个日后约定。也许有人会从成龙自身去分析说,大兵之所以大是因为他关注度高,票房吸引力摆在那。比起被一把端掉的《新宿事件》,成龙在里面失去了中国人的身份,惨死异乡。借助《大兵小将》,成龙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身份,哪怕他是一介草民,背后却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十月围城》里,双陈没有国可以爱,他们用近乎主旋律的方式去呼喊一个救星的到来。当然,《大兵小将》远没有上面提及的两部影片那么惨烈,恰恰相反,故事始终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行进,直到结尾才流露出一些扼腕无奈。
成龙在《大兵小将》里恢复到以往打闹喜剧的风格上,动作场面也是以充满趣味跟技巧的小打斗为主。这固然和角色约束有关,他不可能再有盖世武功和上等身手,他只是一个装死经验丰富的逃兵,能从死人堆里捡回一条命。再者岁月不饶人,成龙还能爬树打滚,可身上的改变已经无可挽回。印象深刻的几段包括小屋打斗,成龙和王力宏再次较劲起来,夺兵器、你推我挡,这些仿佛重现了往昔摄影棚内搭景拍戏的好时光,搞笑在于这居然只是个梦。中间成龙打不过王力宏,耍赖去碰人家伤口,一个按一个叫的戏法也很恶搞。打匪帮时候,成龙四处捡石头、掰石块去砸人,这些完全能见到旧日风采。
如果算上中箭的小机关和王宝强的本色客串,《大兵小将》确实有不少地方能合家欢乐聚一堂,扮丑搞怪完全能带动气氛。可惜由于主题先行的指导思想,成龙和王力宏不可避免地谈起了小人物,此番需要观众去自行意会的东西全部通过人物之口讲出来,那就未免有说教和啰嗦之嫌,再到几次出现无边无际的油菜花地,无巢可归的小鸟和神出鬼没的弱女子,这些掺杂的东西都不同程度地打断了影片打斗和幽默的连贯性。
影片最有趣的段落发生在匪帮驻扎地,当时大兵小将两人都当了奴隶,儒生游民也混杂在其中,卫国小王子的人马赶到,跟匪帮对峙。三方各有心思,最终演变成一场大混战,彼此损失惨重。战斗至高潮,成龙骑大水牛破墙而入,挽救对方于危难,令人忍俊不禁。这个段落环环相扣,有张有弛,实乃调度有方。反之到了后面恩怨清算的山洞戏,几个配角死得叫不明所以,就有点强作戏的感觉,未免处理得有失草率。
歌伎会骂打仗的活该,没出现几眼的迂腐儒生成了嘲讽对象。匪帮未开化,蛮勇斗狠,结果还是懂得冤有头债有主。这一副乱世景象无不在呼喊结尾的到来,以他们的能力都不能解救天下民众。大兵没有明白,他还是不想梁国的旗帜倒下。小将倒是明白了,归位后他主动求和。真明白还是假不懂,这个电影里没有一个明白人,因为明白人躲在了幕后。
一个安稳的家,背后需要一个强大和平的国。直观来说,如果把家国与和平等关键词先放在一边,《大兵小将》卖点突出,哪怕仅以动作喜剧来考虑,比之此前的《麦田》等片更见自然、剧情流畅,小丑型人物不会有做作嫌疑,逗乐观众不在话下。然而几个电影不约而同地发出反战信号,倒是成了一种集体思维和奇特现象,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这类故事到底在替谁着想,小人物或者是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