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子烨 马驰 刘晓丽 编辑/王子烨 马驰
如果说2009年张艺谋公映了的《三枪拍案惊奇》、宁浩拍摄完毕的《无人区》算是华语西部片抬头的预兆,那2010年,这场“西风”则刮得更猛烈——2010年年末,3D版的《堂吉可德》刚刚下线,姜文集结了葛优、周润发、陈坤等众大腕的《让子弹飞》即将彪悍登场;而这厢,因为指导《风声》而声名鹊起的高群书将“硬派警匪西部片”《西风烈》带进了影院。《西风烈》不仅是高群书在经历2年多准备,4个月荒野拍摄后的“风字三部曲”之二,更是以现代警匪题材,突破了一提到华语类型片就想到“古装武侠”的限制。
“中国电影不缺标杆,不缺高山,缺的是平原,我就是做平原的,做‘地’的,我种的这块‘地’就是类型片的‘地’,我就是要学好莱坞,只有好莱坞能救中国电影。但我现在还只是照抄、临摹的阶段,没有创新的水平,临摹好,卖个好价钱就行了。”这是作为“微博(http://t.sina.com.cn)人”膘客老高的一段“非导演阐释”。而作为导演,高群书说:“对于《西风烈》,我只期待五个字之中的两个字或者三个字:好看;不好看。”
但《西风烈》并不是能简单说“好看”或者“不好看”的影片。《西风烈》中鲜明的好莱坞印记,老高也不讳言受到约翰·福特、黑泽明以及科恩兄弟的影响,甚至干脆说就是学《老无所依》。曾经接受本报专访时,高群书曾笑称自己是中国最好的商业片导演,从法庭片《东京审判》,到推理密室片《风声》,老高一直致力于做类型片的探索。而这次的《西风烈》是他挑战“硬派警匪片”的开山之作,是一部纯粹的好莱坞本土化嫁接之作,也是一部用现代硬汉题材拓展华语类型片维度之作。
采访导演 高群书 《西风烈》是今年缺点最少的、更像类型片的电影
拍《西风烈》(最初名叫《四大名捕》)之前,老高目的明确,要拍一部中国的类型片,一部西部硬汉动作警匪片。《千钧一发》票房的惨淡令老高颇受打击,“那个片子我们没想票房多么多么好,但是票房也应该有点吧。好多人看完《千钧一发》,该感动的感动了,该高兴的高兴了,该害怕的害怕了,口碑也不错。但实际上在发行的时候包括发行公司、院线都不认为你这个片子能有票房。我一直坚信一个好电影必须有好票房,没有好票房肯定有原因,当你左右不了这个原因的时候,我想,那我就拍一个你们认为能有好票房的吧。于是,当时就接了《四大名捕》。”
接下后,高群书写好故事大纲,一门心思开始准备。2008年4月份开始看景,从云南、香格里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到甘肃一块“闪烁着陨石质感”的荒野一路看下来,故事的背景也有西南边陲的枯树、丛林,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孤立无援的世界尽头。
可看过一圈景回来,时间过了大半年,能拍摄的月份已经过去了。这时候,让老高名震江湖的《风声》才刚刚吹到他的耳边。此时,陈国富找到老高,于是“万事俱备只差导演”的《风声》插了队。虽然当时还叫《四大名捕》的《西风烈》被暂时搁浅,但《风声》票房破两亿大关,对《西风烈》直接的好处是投资多了。“你知道在《风声》前,《四大名捕》我要求投资1500万元都不行。别人劝我,你别这样,3000万怎么收回来。”
《西风烈》的故事原型是4个贵州警察,当初听到这个故事老高就知道,这个起点好,有着天然的商业片框架,再加上西部粗粝、开阔、孤独的自然风貌,一部硬汉西部片已经在老高心里成型。4个各怀绝技但性格迥异的警察、一对孤胆闯荡的职业杀手,再加上一双亡命天涯的绝命鸳鸯——故事有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结,每个人都为他的“任务”活着,杀手诗意、警察悲悯、就连逃犯也有他要坚持的东西——人物有了。而爆破、车战、夜袭、群马奔腾、双枪对决、地洞追杀等等大招儿让人应接不暇,银幕飞满了土尘和扑面而来的荷尔蒙气息——动作、场面都有了。在《西风烈》里,没有正邪、对错的评判,只有立场不同的对决。
角色:杀手和警察都是理想主义的代表,可能很多观众不愿意去深想这个电影,被表面的动作喧闹屏蔽掉了……
记者:对段奕宏这个角色你还是倾注了好多不一样的感情。
高群书:我觉得这个人是当今社会能做大事的一个人,他是个理想化的人。可能很多观众不愿意去深想这个电影,被表面的动作喧闹屏蔽掉了。但实际上里边无论从故事、从人的命名还是他的性格,还是有很多想法。比方说段奕宏这个人物,他就是一个理想主义在当代的代表,理想主义的人有一个特点,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不能去具体操作东西,具体操作者需要像倪大红这样的,就是实用主义者,简单、干净、纯粹,别玩那套虚的,一枪致命,招招致敌。在他眼里只有违反法律的和遵守法律的,特别简单。
记者:所以最后那枪要倪大红发?
高群书:对。为什么他能练成神枪手,他有这样的素质。单纯,眼睛只盯一点,不计其余。但是理想主义者一定要全盘掌握,要让罪犯感到人性关怀,又符合法律,还要符合你任务范畴里的这种强制性。哪有那么好的事啊……所以说理想主义肯定要失败多于胜利。
记者:说到理想主义者,《西风烈》里不仅是段奕宏,最有光辉的其实是那个杀手。
高群书:对,吴镇宇,没错。当时写这个人物的时候想把他写成诗人杀手。吴镇宇的人格我觉得是最完美的。事实上按他的技能和经验,他玩这些人绰绰有余,但是他深知中国的体制。就是说在中国你杀个警察你就完了。
记者:杀手还管这个?
高群书:当然,实际上这个片子就是两个人都在完成任务。段奕宏的任务就是怎么把夏雨全身送到法庭,对吴镇宇来说,是怎么让这个夏雨把那个图像交出来,在没有交出图像之前,他不能杀死他。他必须接受夏雨很多无赖的要求。
记者:最后如果说没有倪大红那一枪,而是双枪对决,两个理想主义者被残酷地摆在命运天平上,会如何?
高群书:一定是别人开的枪,不是他们俩开的枪。
记者:最后开的那枪不就等于是警察犯规了吗?还带场外援助的?
高群书:什么叫犯规?什么情况下都是要击毙罪犯啊,绝对保护段奕宏,万一把他打死怎么办?没有公平,只有任务。这个东西是个现实,因为警察那边知道杀手是有备而来,人家是职业杀手,原来当过兵,后来独行天下,闯荡江湖。这次深入异国他乡,肯定要做足了准备。中国警察首先装备上不行,你也没有准备,所以一旦机会出现肯定不会放过。
战术:吴镇宇用的是毛泽东的游击战术,敌疲我扰,敌进我退……段奕宏参照的是孙中山。
记者:这个片子有些段落算是你的情怀吗?比如有个女孩用方言念海子的诗那段?包括最后有那个马群出现……
高群书:念诗这段戏其实非常重要,《西风烈》一定要多重解读。它的重要性在于是表现吴镇宇理想的第一次毁灭,包括他和余男关系的破裂。他闯荡江湖,干最后这一把,他最向往的生活方式就是退隐江湖,到一个地方过自由的生活,可以纵情做爱,无所顾忌。没想到余男把他们杀了。马群是致敬,但也不完全是致敬,因为吴镇宇用的是毛泽东的游击战术,敌疲我扰,敌进我退,他是毛泽东游击战术16字方针的体现,造成声势让你内部瓦解。
记者:包括他炸楼也是这个吗?
高群书:对啊。让你应接不暇,趁乱把人整走就完了。这是人家一种思想性格和做事方针的一种贯彻,虚张声势。就像我们小时候看《地道战》,在那个油桶里边点鞭炮之类的,毛主席说乱是乱了敌人,教育了群众。吴镇宇的战术是毛泽东思想的体现。
记者:段奕宏参照的真是孙中山?
高群书:段奕宏参照的是孙中山,真的。
记者:啊,我真没看出来……
高群书:怎么可能看出来,是一种精神映照过来的。清政府不是他推翻的,辛亥革命不是他领导的,但是大总统为什么叫他当呢?人家在海外奔走呼号,我觉得一个人在那种情况下能在海外筹钱,搞各种各样的起义都失败了,失败一次再来一次。你为什么不考虑人家的积极意义呢。他要没有这种精神,最终怎么能选他当大总统呢?我始终对孙中山非常尊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