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哈利-波特7(上)》:改编第一难,系列第一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8日05:43  新浪娱乐
text1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海报
text2 《哈7)》剧照
text3 《哈7)》剧照

  (毕成功)

  小毕的个人评分:90分(A-)

  评分参数:《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85分(B+),系列内部比较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45分(C),系列内部比较

  《赵氏孤儿》90分(A-),2010贺岁大片内部比较(12月4日上映)

  正文开始前说些噱头:1、这一集,哈利和赫敏全裸了,不知道拍那场戏用没用替身?2、看片前跟一位媒体朋友我讨论上集《混血王子》在欧美评价那么高,内地为何不买账,我们一致认为是由于华纳当时不给媒体提前看片,只好等午夜场,偏偏又赶上周三首映,所以三个小时看完、回去还要熬夜写稿、写完天亮还要上班,夏天影院晚上又都关空调,即使很困也热得睡不着,……记者们怨气叠加,终于导致上集《混血王子》的内地恶评。

  ——书归正传,今年11月19日公映的这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我认为再没有任何理由不得到一片盛赞,因为这是全系列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不是大卫·耶茨导演个人渐入佳境的问题,而是说这个全球票房累计最高的系列电影,正一步步把一个跨行的新手培养成未来的国手。

  《火焰杯》我也给过90分,但《火焰杯》来自改编难度最低、看点超多的第四本书,是90分的文学变成了90分的电影;《死亡圣器(上)》则是在把容量最大的第七本硬性劈成两半的情况下,拿前戏先拍一部电影,高潮留到明年,所以这部《死亡圣器(上)》是70分的文学底子拍成90分的电影。二者看似同等量级的成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上回我说过,初中就开始读《哈利·波特》的少年们,经历了前两集跟同学和学长乃至老师的斗智斗勇、三四集接触青春期的黑暗面、五六集懂得所有保护伞面对凶险的世界都会崩塌,在最后这两集终于要跨出离开象牙塔(霍格沃兹)、闯入社会的最后一步了。没错,《哈利·波特》就是给这一代人拍的,《混血王子》从父辈的倒下与挥别校园触及“成长”这根亘古不变的主线,而《死亡圣器(上)》则要讨论友情与背叛——换言之,走上社会之后,该信任谁?要提防谁?他为什么对我不离不弃?他凭什么背后捅我一刀?

  围绕这个命题,《死亡圣器(上)》前所未有地收缩了支线情节,把一切冲突张力都聚合在三人组身上。第一段戏罕见地出现于“华纳神盾”LOGO与“哈利·波特”系列LOGO之间(以往我记得多是两大LOGO连在一起,似乎从未有过这种要特殊强调的“序幕”),以赫敏为了友情所做出的牺牲为起笔,奠定了全片正剧偏悲的基调。

  接下来轮到“护哈联盟”,不可否认他们之中为信仰而战与为情而战的各占一半,但当两大巫师战友也要核对共同记忆才能确信对方身份时,又回到了友情与背叛的主题上。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最忠诚的伙伴也有可能变得不像他自己、有时会让你感觉从未认识过一般地陌生。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反思:有时这种质疑、猜忌的确事出有因;可有时真的源于自身的神经过敏与焦虑不安;不仅如此,正如掉队的某位护哈成员或某人的父亲或某八卦天后,有时甚至那些可鄙的背叛,也未必是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的。

  ——针对这点,《死亡圣器(上)》利用“魂器”的负面影响,巧妙地在“三人组”身上也做了同样的文章。昔日携手同行的目标和梦想,有朝一日你依然还在坚持、他或许就会迷失,《社交网战》举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刚给大家上完一课,《哈利·波特》便再次提起,想必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欧美观众能比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它——而对身处阴云笼罩的魔法世界的哈利·波特三人组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揭开大幕。

  我开始思考三人组为什么走到一起?三股各异的能量始终在动态中守恒的有趣设置,不是随便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能应付的。赫敏,一个生来注定被轻视的人拼命证明自己拥有谁都不可以忽视的实力;哈利,一个被宿命所捉弄的人要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罗恩,一个并不弱小的人在自己真正在意的强者面前甘愿收敛锋芒自居平凡。

  第一股能量主要专注于与外在角力;第二股能量消耗于跟自己较劲;第三股能量则在有效吸收第一股的同时,使第二股获得借鉴和启示。至于罗恩大战魂器对之前那段小纠纷的圆场,说迷失反而言重,倒像是两男一女青春年少不可避免的插曲——但你看,没了第三股能量来平衡,孑然似哈利、冷傲如赫敏,再怎样相互慰藉,也只能映衬得彼此更加孤独。我想很多“哈哈”既不喜欢张秋、也不待见金妮,原因正在于此吧。无论第四个人有多么优秀、多么随和,面对这个彼此需要又坚不可摧的人际关系铁三角来说,始终多余。

  这又让我想到了“三兄弟与死神”的故事,该段堪称《死亡圣器(上)》最大的改编难点,因为此故事尽管非讲不可、务必详尽、却又难掩突兀。目前的完成情况我认为已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能做到了最好,可以接受。其实追求力量的老大、抗争死亡的老二、谦虚遁世的老三身上,也折射出一些赫敏、哈利、罗恩的影子。那么,“三件圣器聚首,可以制御死亡”,当作是隐喻三人组要齐心协力才能对抗大反派伏地魔,也并无不可吧?

  说到反派,他们之间的关系倒十分戏剧化。必须指出对马尔福塑造的相对断裂乃本集的一大缺陷,好歹在霍格沃兹诛杀邓布利多一役中有所作为的马尔福家族在本集失宠,但考虑到明年暑期上映的大结局里他们家会占较重戏分,按目前这样改编也不是不能通融。贝拉特里克斯与哈利·波特对待家养小精灵态度的对比,则是最后时刻的扣题,建立忠诚的基础必然是食死徒阵营瓦解的关键裂缝。

  有人说耶茨是因为跟罗琳睡了,所以五、六、七上、七下四部打包让他执导,换言之这不仅是七上七下的问题,这是他俩七上八下的结果。看完《死亡圣器(上)》我发现,耶茨的确是迄今为止对“成长”这条内在主线的情绪把握得最仔细的人。《凤凰社》时代略写魔法部之大战而细描粉蛤蟆的改革,意识明显、收效甚微;及至《混血王子》已能烹制“终有一朝要独自迎风踏上不归路”的愁与痛,向前了一小步;到《死亡圣器(上)》此君从从容容地迈进了一大步,反而严重出乎我们的意料……

  《死亡圣器(上)》在颇为沉重的结尾中落幕,却让人看得热血沸腾,甚至升起一种从未如此强烈过的对食死徒阵营的怒火。所谓患难见真情,当“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哈利抱着必死的心态上路时,赫敏和罗恩始终相伴左右,微小的感动竟然溢于言表。这是迄今为止最精彩的一部《哈利·波特》!明年夏天大结局,耶茨大叔,请再接再厉~(毕成功)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