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辽沈晚报:陈凯歌逻辑混乱 毁了《赵氏孤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6日12:47  北国网-辽沈晚报
text1 《赵氏孤儿》海报

  《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贺岁档首先亮相,经过周末的观影高潮,关于两片的讨论成为各大网站的焦点。尽管从不少观众和网友的打分看,对《赵氏孤儿》的评价还尚可,但不少专业影评人和文化学者,从叙事逻辑等各方面给了陈凯歌当头一棒。更有人直呼:“陈凯歌毁了《赵氏孤儿》。”

  反对之声

  剧情被指有很多漏洞

  著名影评人谭飞在博客中直指影片的一些漏洞:以屠岸贾猜忌的性格,怎会轻易接受程婴携子上门?别以为招门客的人都是傻子,没智商总有基本情商吧?程婴为何帮赵家?看《赵氏孤儿》,你能感觉到70分……扣掉的30分,大半源自情节、叙事、风格。

  对于那些剧情漏洞,陈凯歌之前接受记者采访也解释过。但谭飞认为,陈凯歌与观众的认知有很大的出入。

  谭飞说:“他(陈凯歌)对这样的故事多少有些纠结。比如,观众就不大会理解:本来,程婴有无数机会毒死仇人屠岸贾,但程婴一心要把长大的程勃带到屠岸贾面前,告诉他是谁,为了实现这一愿景,程婴忍着没杀屠岸贾。片尾,程婴的伟大构想却被很简单很窝囊地破坏了,屠岸贾提前察觉出程勃的真实身份,复仇计划遭阉割,程婴跟屠岸贾一起报销了。这等于憋了两小时的劲儿,零点五秒就报废了。早知如此,不如早早毒死好,还让15岁孩子亲眼目睹人伦惨剧,太不划算了。陈凯歌也许是想用这样的结局来凸显程婴的伟大、渺小及窝囊,但他的角度一定会跟观众的情绪积累有出入,观众会觉得很不过瘾。 ”

  完全曲解了原著故事

  如果说谭飞还留了几分薄面,那么学者胡野秋在博客中则完全不留面子,更直指陈凯歌毁了“赵氏孤儿”。

  胡野秋认为,《赵氏孤儿》的全部价值在于,程婴救孤是出于“义”。但在陈凯歌的电影里,程婴救孤却不是出于“义”。陈凯歌对“忠义”、“复仇”等主题有严重的曲解,也正是在这个糊涂透顶的观念支配下,陈凯歌的故事叙述漏洞百出、逻辑混乱。开篇时,赵盾总是对晋王和屠岸贾冷眼相对,甚至当众对皇帝像训小孩似的说话。而赵朔在任何版本中都是一个忠勇、正直的良将,唯有在此片中透出一股自大、自负的纨绔子弟味道,他在被告知妻子已生产时,面对屠岸贾的恭贺,居然回以“假如你的儿子还活着的话,也该生孩子了吧”这样的刻薄话。这一系列的着意经营,事实上消解了屠岸贾对赵家灭门的惨烈,甚至在为屠岸贾的杀戮行为制造合理性。

  胡野秋认为陈凯歌的问题出在“在改编历史剧时不想忠实于历史。想塞点自己的私货,以示自己的高明”。 记者 张铂

  回应质疑

  面对后半部“莫名其妙”的质疑

  陈凯歌:后半部才是自己的

  相对于专家的评价,许多观众的看法是前半部基本给力,情节、气氛和人物都烘托得很好,但后半部尤其是结尾有点莫名其妙。日前在采访中,陈凯歌也回应了外界对于《赵氏孤儿》的这种质疑。

  陈凯歌认为:“电影前半部是‘事’,后半部是‘情’,合起来才是‘事情’。如果一个电影只是在说事,那就太简单。 ”

  陈凯歌认为,下半部分的戏是前半部分激烈的外部冲突和尖锐的内心冲突的表现,“因为程婴本身是陷入矛盾的,他最初就是要把这个小孩变成一个复仇工具,最后的程婴却是放下了的,放下了私仇,为了这个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生,而不是用仇恨去毁掉这个孩子,这是一次博弈。救孤并不难拍,因为他的戏剧张力在那里。相反,程婴对赵孤15年的养育之恩的表现难度就很大,但又无比重要。程婴没有用仇恨毁灭孩子的一生,选择15年后让他自己选择,才能真正体现他的伟大之处。也有人说,恰恰后半部分才是你陈凯歌的。 ”陈凯歌对此很认同。 记者 王琳娜

  原因反思

  陈凯歌想翻身还很难

  从近日陈凯歌屡次接受采访的言谈中可以感受得到,陈凯歌觉得《无极》之后,经过《梅兰芳》的喘息,自己已经回复功力。怎奈《霸王别姬》的经典,只能是昔日的辉煌了。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陈凯歌一直都走在张艺谋的身后。转型商业片失败后,《赵氏孤儿》能否再度抬头做人,还未有定论。但从一些专业人士的态度看,陈凯歌想翻身还是很难。实际上,这和他本人的个性息息相关。

  放下身段吧

  艺术世家出身的陈凯歌,注定了他本人的个性。实际上,对于总是走在老谋子的后面,他十分不服气。冯小刚曾经说过一句话:“像陈凯歌这样的导演,就应该好好呆在象牙塔里,思考人类、民族性的精神问题。在中国电影导演里,厚重这个词也唯有陈凯歌接得住。 ”虽然这句话的后半段让人明白这是句恭维陈凯歌的话,但前面的一句话,却是陈凯歌在某一方面过于执著的缺陷。

  实际上,《赵氏孤儿》正体现了陈凯歌的这个特质。就是因为“想的太多,表达的太多”,《赵氏孤儿》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在陈凯歌的电影中,最后总是要升华到成深层的人性上的探讨,他的刻意追求反倒让影片看起来有些逻辑混乱。如果陈凯歌能放下身段,也许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别挑名著了

  陈凯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一定要“大牌大腕”,什么有名拍什么。在用演员上,陈凯歌非大腕不用。而他后期的导演之路也可以看到,他是非“著名”的不拍。《梅兰芳》的毁誉参半,就是因为电影讲述人物的敏感。这样一个人人皆知人人都有自己解读的人物,陈凯歌很难让所有人来认同他的观点。之后的《赵氏孤儿》,陈凯歌看似聪明,实际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