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赵氏孤儿》是一部软绵绵的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9日16:58  北京晚报

  原来的《赵氏孤儿》主要讲了两个概念,一是舍生取义,二是血亲复仇。而在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中,这两点都让陈凯歌犹豫。陈凯歌的犹豫缘于现代的观众是否会认同旧有的观念。程婴凭什么牺牲自己的孩子,孤儿应不应该复仇。陈凯歌在权衡之下,采取了一种降低冲突,模糊回避主题的方式,于是,原有的《赵氏孤儿》在电影中被大大地矮化了。

  原版的《赵氏孤儿》,或是传统的《赵氏孤儿》主要是讲程婴的忠义与牺牲。在献出自己孩子以换取赵氏孤儿上面是主动的。程婴采取了超越常人的牺牲去换取忠义的价值观,这是《赵氏孤儿》的核心。而陈凯歌的重新改写则变成,程婴是阴差阳错成就了救孤,程婴只是一个善良、被动的倒霉蛋。原有的挣扎、冲突被技术性抚平,人物也由忠义改为仁爱,程婴已经是一个软绵绵的人物了。

  在复仇上,电影更加软化。开始,程婴是想让孤儿为自己复仇。而且,想加重对屠岸贾的复仇力度,让屠岸贾爱上孤儿,再让他爱的孤儿杀死屠岸贾。此时,程婴应该是充满仇恨的。但电影却让父爱改变了仇恨,甚至到最后,复仇是否有意义都是个问题了,程婴与屠岸贾似乎都超越了仇恨。在电影中,孤儿最后的复仇缺乏很好的铺陈。孤儿的愤怒,孤儿从认贼作父到手刃仇敌的转变是电影的重点。但在电影中似乎孤儿的复仇不是出于自身家族被杀的愤怒,也不是来自对程婴牺牲的感动。事实上,程婴的牺牲是巨大的,一是他牺牲了自己的血脉,二是他投身仇人,也牺牲了自己的名节。但是,电影后半部缺乏集中的展现。最后的复仇,强度、张力与说服力上都很弱。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软绵绵的电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陈凯歌想适应这个时代的价值观,想与观众达成一致。而旧有的《赵氏孤儿》势必会与现代观众产生冲突,陈凯歌没有认识到这种冲突,这种争议是有价值的。

  看了《赵氏孤儿》有一种惊醒,那就是30年来,我们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在那个简单、充满理想的年代,士为知己者死是被认同的。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对舍生取义的刺客、侠士充满敬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忠义思想、牺牲精神也一直受到推崇。就在上世纪80年代前,我们仍然认同理想,认同牺牲,认同英雄。

  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开始了改变。这一路径大体是这样的:先是改变简单的人物塑造,坏人也有好的一面,英雄也有正常情感。之后,好坏、善恶越来越接近,而情感、人性越来越重要。在理解,同情的软化之后,是非变得模糊,冲突变得柔和。大家认同了新的环境、新的变化,大家变得越来越现实,也越来越远离了某些恒久的坚持。我们已经与不少旧有价值观划清了界限,而这一切仅仅用了三十年的时间。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采取了现在的价值观。事实上,如果形成对立价值观冲突应该更有价值,它可以让人们重新争议程婴、孤儿乃至仇人屠岸贾,这种争议性是可贵的。当今的艺术家不但要有艺术审美、艺术手段,更应有独立精神与勇气,更应有批判意识。在这方面,陈凯歌明显是在退化。

  陈凯歌近年来大彻大悟是一种弱化理想认同现实的大彻大悟。陈凯歌现在的电影价值观是“我的电影要顺溜”。在《梅兰芳》中,他就以梅家的认同为基点,这种传记电影自然缺乏独立的精神气质。《赵氏孤儿》是追求顺溜的延续,在这方面,陈凯歌成功了。于是,我们看到一部软绵绵的、无力的、不好不坏的、不痛不痒的《赵氏孤儿》。 (戴方)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