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子烨 谢韬 巩晓莉 解宏乾(特约) 编辑/王子烨
《霸王别姬》中,陈凯歌借程蝶衣之口说出“从一而终”四个字,这是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追求。作品中象征纯粹的程蝶衣拔剑自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遭遇”的经典模式。而作品以外,中国曾经的“理想主义”导演们,无论是第五代旗手级别的张艺谋、陈凯歌,还是新一代文艺青年偶像姜文,都在这个贺岁档前后洗出一手新牌。但在现实面前,几位导演似乎都有点“熬不住”,无论最初因为什么拍电影,现在,三人用不同的路径、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方式走向了几乎唯一的终点。噢,对,年末贺岁档还有个冯小刚,但冯导自年轻时代就聪明伶俐地规避了种种现实问题,直接扎进人间烟火、号准了老百姓的脉,在此不表,得另辟一章。
其实说到商业片转型,这是个老话题,2002年张艺谋推出《英雄》开启了大片时代,他率先尝到票房的甜头,也率先背上日后近十年的骂名;而一直在象牙塔的陈凯歌,刚一蠢蠢欲动想放下身段搞个《无极》,差点弄得晚节不保;至于多年磨一剑的姜文,在极具风格化的《太阳照常升起》落得票房惨败后,大有憋着一口气在新片《让子弹飞》中扳回一局的意思。崔永元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但票房却一遍遍印证着资本敏锐的嗅觉。接受采访时,影评人魏君子说:“向商业片转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不用只盯着张艺谋、陈凯歌、姜文这几个大师,就看看像贾樟柯、王小帅这些以前只拍文艺片的导演,现在不也从地下走到地上来了吗?现在的情况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商业化是大势。”
姜文:从叫好 到既要叫好又要叫座
与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拨国产电影大师不同,姜文自成一格,每隔六七年倒腾出一部意趣盎然的作品,或一骑绝尘,或“曲高和寡”,就在观众快忘掉其导演身份之际,却又很醒目地提醒你他的存在。
继张艺谋的《十面埋伏》(2004年)和陈凯歌的《无极》(2005年)之后,国产文艺片大师向商业转型的尝试频频招来骂声。在这个中国电影形态最为混乱、生产出最多“四不像”半成品的时期,一小撮人带头喊出了“姜文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导演(有没有之一不重要)”的口号。一传十,十传百,雪球越滚越大,连“贺岁大师”冯小刚也站出来表了态:“姜文如果想通了要拍商业片,那就是我最大的威胁。”
从1995年横空出世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到2000年口碑爆棚的《鬼子来了》,再到2007年的最具争议之作《太阳照常升起》,公众“神化”姜文理由很简单,尽管他的作品少,拍片周期长,但他有自己的趣味,而且最符合少数话语权阶层的审美。
今年底,不幸被冯小刚的“预言”说中,一部打破姜文“文艺神话”的《让子弹飞》横空出世,成为在贺岁档与《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争抢票房的最大势力。姜文一如既往以十年磨一剑的速度推出了个人的第四部电影,同时也是他历来最接近商业类型片的野心尝试。
自成一格又好剑走偏锋的姜文就是一个最大未知数,他有着犀利且辨识度极高的个人风格、纯熟的镜头语言和良好的节奏感。提前观影《让子弹飞》的影评人、媒体人呈现出多年难见的“一边倒”态势,在贺岁档前期的口碑宣传战中,姜文无疑已经拔得头筹。
Works
本场表现
《让子弹飞》:国产商业片的最大未知数
姜文自己有一个“前三部电影决定导演风格”的原则。尽管他的每部电影在表面上并无明显自我重复的痕迹,但还是可以透过耗时13年的“前三部曲”,为他的首部商业类型片《让子弹飞》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
不少影评人声称这是一部与美国“怪导”昆汀·塔伦蒂诺新作《无耻混蛋》相比也毫不逊色的杰作。“全场无尿点”“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扣人心弦,可供挑剔的地方很少”“不像是国内电影创作环境中出得来的片子”“平均每一分钟都有一个高潮”“在国内商业片中鹤立鸡群,达到了一骑绝尘的地位”,不知听到这些毫不吝啬的溢美之词,姜文本人会做何感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将一手好牌压在商业大片这个巨大砝码上,他理性选取了一条另辟蹊径之道,至少不用再理会《太阳照常升起》上映时票房失手的尴尬。也许《让子弹飞》的艺术成就无法超越“前三部曲”,但多少会对国内商业电影创作环境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可能就此又诞生一位能与抛出“票房决定论”的冯小刚平起平坐的华语商业电影大师。
其实,从第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起,姜文就开始了自成一格的商业思考。姜文的导演生涯起步较晚,从西方成熟商业片中汲取的营养也便更多。很多观众认为很难对姜文的电影进行简单归类,也正是由于他擅长将各种类型片元素打碎后重组,《鬼子来了》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而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展示的强大个人意志,又令他具备了驾驭一部惊世骇俗的商业大片所必需的“霸气外露”。
前三部曲回顾
1995年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个惊艳的亮相
以世俗的眼光衡量,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他个人“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作品,不仅拿走了威尼斯影展的国际大奖,还是1995年的国内票房冠军。如此“名利双收”之作,在时隔16年的今天看来,已够得上“神话”的级别。
《阳光灿烂的日子》初次展现了姜文作为艺术家,依靠本能、直觉创作的天赋。把一个充斥着青春荷尔蒙的故事拍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除了有赖于出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的一个好剧本,更在于姜文对于文革年代的个人解读。他灵活的镜头语言、局部采用的非线性叙事方式,为浸受国产文艺片早期格调洗礼的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影片被定格在文革背景,也可看出姜文的谨慎,他就像一个刚出道的作家那样小心翼翼地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题材,从亲身经历出发,构建自己的话语权,从记忆中汲取营养,借力打力,克服表达技巧上的种种障碍。
但由此断定《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纯文艺片,也并非完全准确。该片中随处可见的商业类型片的小幽默、对青春之美溢于言表的刻画,以及以小人物结合大时代的宏伟主题,都表明《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极力争取与大多数观众取得共鸣。在姜文看似“动物凶猛”的草创期,掩饰不住一颗在商业上的进取之心,与张艺谋同期拍的《活着》相比,该片奇迹般的票房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导演的用心。
2000年 《鬼子来了》
无缘公映但口碑爆棚
《阳光灿烂的日子》如同一个精彩的亮相,而真正树立姜文品牌的作品,是2000年的《鬼子来了》。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鬼子来了》在国际影坛上的地位不俗,获得了戛纳的评委会大奖和日本“每日电影”的最佳外语片奖(每日电影奖是日本最重要的文艺片奖项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本片在国内没有公映。
虽然是 “禁片”,《鬼子来了》文艺,却不小情怀。姜文新作《让子弹飞》中的快节奏、黑色幽默、小场面上的斗智斗勇,很大程度都与前者如出一辙。姜文在受访时曾经很玄乎地声称,《鬼子来了》的故事,是他感知到自己的前世经历。如此,影片主题就变成了个人经验主义附身对历史价值观的批判反思的升华。
如果联系上同为黑白胶片电影的日本名导黑泽明的杰作《七武士》,便很好理解了。《七武士》作为“日本影史上的最佳影片”,同是对个体精神价值的探讨,同样体现了导演掌控一切的绝对话语霸权,但在构思之初,黑泽明却想要拍出一部迎合美国西部片审美趣味的商业动作电影。同理,《鬼子来了》尽管是一部历史反思之作,但也不乏与美国B级商业片、黑色幽默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娱乐元素,若与同向历史开刀的《南京!南京!》相较,它就更不像是一部“板着脸装严肃”的文艺片了。这也从侧面说明姜文不是局限于单一风格的“风格化”导演,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任性的独立发挥。
2007年 《太阳照常升起》
狠狠过把作者瘾 无奈票房不给力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姜文的个人趣味中分离出的两个极端。一是对大众幽默、娱乐元素的追求;一是对于纯文艺片形式的钟爱。《太阳照常升起》把后一个极端发挥到了极致。2007年,中国商业电影已渐具雏形,姜文狠狠过了把文艺瘾,票房却毫不给力。用日本菜比喻,这好比做出一份选材考究的京都御用料理,大部分平凡食客却嫌其味道太淡,结果掌厨的才恍然大悟,原来调味更重的关东乡土料理反而更合民心。
在叙事结构上,《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迄今为止最大胆的一试,也许玩得太过天马行空,以至票房仅达到预期的三成。面对这么惨淡的票房,姜文曾说日后会拍出一部更让普通观众看得懂的影片,这或许可以视作他在3年后的《让子弹飞》中明确转向商业类型片的导火线。在题材方面,和大多数50~70年代出生的中国作家一样,他依旧灌注了浓厚的个人经验色彩,针对同一个时代背景,同样以压抑或放纵的“性”为重要主线,《太阳照常升起》有点像是成年视角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如果说前者是一段少年春梦的话,那么后者就是一个成年老大哥回忆中支离破碎的“春梦”,一个青涩、懵懂、氤氲,另一个深沉、狂迷、沧桑。
如果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被过度消费,那么《太阳照常升起》则是被过度解读了。很多影评专注于研究该片中的各种符号、意象的深刻寓意,但姜文自己也说过,这不过是关于两段爱情在上世纪50~70年代的离奇命运。
商业大片不是以“大”为基础的,拿《让子弹飞》来说,它里面基本没有很宏大的打斗场面,而是充满了像黑泽明名作《七武士》中的那种智勇兼备的局部小斗争。姜文这部片子也不算很纯正的商业电影,放在国外,甚至还口味挺重的。因为他玩了暴力,玩了香艳,但又把暴力玩得不血腥,把香艳玩得不低俗,而是放进了自己的个人趣味。
——影评人、编剧 魏君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