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蜗居”着的中国电影离国际奖台越来越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4日15:12  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陈滨

  500部影片、100亿总票房,进口片票房成绩占到总票房的44.38%,风光表面,看起来中国电影市场成绩辉煌,大道宽广。风光背后,是几家欢乐多家愁。只有10%的影片挣钱,90%都是几近亏损的状态。

  大洋彼岸也传来不利消息。代表两岸三地争夺“小金人”的《唐山大地震》《岁月神偷》《艋舺》悉数提前出局。中国电影已连续8年与该奖项提名无缘。

  其实,岂止是奥斯卡。近些年来,在世界大的电影节的领奖台上,已经越来越难见到中国影人的身影。与100亿总票房的飙升不相对称的是,以往在国际领奖台上盛开的华语影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离国际大奖越来越远。

  进步了还是落后了

  中国电影真正进入国际电影节的竞技场,是从改革开放之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火热起来的。《黄土地》《老井》《红高粱》《霸王别姬》中国电影人以其多样化的艺术成就,在八十年代的国际电影界初绽光芒。得奖的都是真金白银。那时的电影无论观念、思想都是走在世界前头的。中国电影是国际电影节的潮头宠儿,来自中国的电影总能为国际电影节带来惊喜。

  到今天,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壮大,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竞技场上的影响却越来越小。不仅是八年无缘奥斯卡,在12大电影节上,也已经难觅中国电影人的身影了。《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菊豆》这些充满东方元素的华语电影曾是国际电影节的宠儿,如今辉煌不再。

  那时张艺谋得奖,说他为“外国人”拍戏,当不为“外国人”拍戏了,张艺谋同样淡出了国际领奖台。陈凯歌得奖,说他只会卖弄东方文化,主文化的陈凯歌现在拍电影看起来没有多大变化,也再没见他站上国际领奖台,《梅兰芳》在二等的柏林电影节也是空手而归。后来者也没有一个能为中国电影拿下大奖的。特别的《卧虎藏龙》,是中国导演所谓适合美国人的影片拿到了“小金人”,但严格来说,《卧虎藏龙》不是“苗红根正”的中国影片,因为李安是和好莱坞一块玩儿的人。

  当然,我们可以说,观众已经从早期对国际电影大奖的盲目崇拜,过渡到能够更为冷静地看待获奖影片,这本身便是中国人在文化实力的自信与观念上的巨大进步。但是,从国际竞技场上的种子选手,变成坐冷板凳的看客,即使我们进军国际电影节的声势再浩大,这其中的自信与尊严也是个问号。

  今年共有66部外语片符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单元的参评资格,中国影片全部出局。

  中国电影近年为何无缘奥斯卡外语片奖,甚至连提名都不进?在中国电影以100亿的成绩迈入世界“百亿俱乐部”的时候,这是一个大时代所必须要解答,电影人必须有责任要回答的问题,中国电影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

  “蜗居”在市场利益里

  宣传上,中国电影近几年来进军国际电影节的声势都很浩大。

  在201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就有《赵氏孤儿》、《唐山大地震》近50个中国剧组都冲着宣传和卖片去走红地毯了,去奔“金爵奖”的又有几个?在戛纳,在这个艺术片平台上,近些年中国影人的主攻对象也是卖片市场。争着到国外走红毯的,争夺的只是电影节带来的曝光机会和卖片市场。在国内电影市场貌似繁荣的盛况下,在艺术与市场的两难抉择中,中国电影越来越难以抵抗利润的诱惑,100亿的票房里却没有一部来自国际大奖的“真金白银”,中国电影不折不扣地“蜗居”在眼前的市场利益里,拿到了钱,却少了张扬色彩的生命力。

  在国际大舞台上,中国电影更愿意扮演一个贩卖商品的角色,距离电影艺术似乎越来越远。

  不少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认为,最近几年之内中国电影都很难冲刺国际上大的奖项。一味追求利润,令中国电影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单调乏味、急功近利,离国际大奖越来越远。对此电影局童刚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电影文化关怀薄弱、价值呈现缺失、审美境界狭小,电影创作不是一次简单的市场行为,每一部影片都是一次重要的价值输出,有着独特的文化贡献。这是中国电影的当务之急,实现市场和文化的双赢是中国电影人的课题。

  “蜗居”在电影观念中

  电影是一个工业化产品,但电影是集建筑、音乐、舞蹈、文学于一身的集合体,当代思潮影响了电影创作者的判断,让电影人的创作发生了畸形的变化,琢磨观众要看什么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你的电影手段的展现,电影观念上的坚持,是否遵循电影规律,靠庸俗迎合,电影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窄。电影营销名人高军说,我们不能用“蜗居”着的电影观念来衡量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童刚说,少数创作者对电影的理解仍然片面。不能单纯地以影片创作数量为追求,以制片成本大小为标准,以明星、时尚、猎奇、炒作为包装,以血腥、暴力、低俗、恶搞为卖点。要下大气力拍摄真正能够经得起市场考验、经得起观众评价、经得起专业衡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三性统一”的优秀作品,从观念上扭转国产影片“叫座不叫好”、“赢得票房不能赢得口碑”的创作局面。

  市场需要迎合更需要一种文化的坚持。在这个层面上,冯小刚是最成功的例子。他不是学电影的,但是走到今天,他电影语言的运用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商业电影应该怎么拍,冯小刚是一个榜样。冯小刚早期的电影,某种意义上用的电影语言不是纯正的电影语言,存在着特别大的问题,他以自认为的一种方式来创造一部电影,现在的冯小刚真的进步了,走上了一条电影本真的路。把现实和电影手段完美结合,所谓中国观众欣赏的“冯氏”喜剧的片型。但是,冯小刚的问题是,这种片型怎样得到国际上的认可,用什么手段打开国际市场,这是冯小刚今后的道路。

  营销红火创作苍白

  中国大片带来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变化,也让电影营销走在了前面,带来了大片的高票房。无论是多部大片加身的张艺谋,还是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都是营销出了高票房而不断遭到观众诟病,故事讲不好的中国式大片。

  中国电影人在对商业电影的认知和领悟还没有完全认识明了的时候,初试大片的自身创作水平和手段就出现了太大的问题,那些以视觉冲击为中心,以别人没见过为准绳的创作方式不断被观众质疑。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大片时代搭建出一个原来没有的市场大平台,不仅令票房节节高涨,也让电影营销走在了电影创作的前面。高军说,当电影的营销平台越做越大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对电影本身的质量要求也就越高,可是,我们目前的电影大部分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这让做营销的市场专家很无奈。产销不对路时,自然产生畸形发展的状态,只有少部分电影赚钱,大部分电影都赔本赚吆喝。

  不会讲故事,中国大片拍了这么几年了还在被诟病。中国不是没有好的题材,好的故事,是我们没有用现在的眼光当代的观念去挖掘。陈凯歌用今天的视角拍《赵氏孤儿》是一个非常大的超越,有人说,陈凯歌只会拍一种电影,但是就是一种电影,能给我们一个好的故事一个感动,有何不可?

  电影局局长童刚倡导,要从作品源头来培养观众和国产电影的紧密关系,让国产影片真正赢得中国观众的真诚热爱和拥戴。实际上,他提出的是中国的电影教育。电影教育是一种文化,它与社会流传的时尚画等号是错误的。普及电影文化教育的概念,可是电影产生根深立命的重要环节,是中国电影恰恰缺少的东西。

  面对今天的100亿票房,与其看到的是喜悦,倒不如说今天的票房是电影平台产生的效益,并非都是电影本身产生的效益。就中国电影的发展而言,绝不是现在的几十亿,应该是几百亿,甚至上千亿。落后的中国电影该醒醒了。文图J071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