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孔子》该向《国王的演讲》学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2日09:41  《南京日报》

  专家:国产人物传记片应多一些浸润心灵的文化“滋养”

  本届奥斯卡的大赢家《国王的演讲》引发了人们对历史人物传记片的热议。这部传记片里演员长得不像、内容有虚构成分,但观众却觉得真实而感人。而近年来,《赵氏孤儿》《孔子》《叶问》等国产历史人物传记片却难有如此效果。

  视角:平视历史人物,更易引起观众共鸣

  《国王的演讲》还原了乔治六世“普通人”的一面:银幕上的他不是国王,只是一个有着自卑阴影和悲剧童年,终生为口吃所困的普通人。导演用平视的角度对准历史人物,让观众看到那些与凡人相同的喜怒哀乐、精神压力和恐惧,这种处理不仅打动了奥斯卡评委,也打动了普通观众。

  反观《梅兰芳》《孔子》《赵氏孤儿》《墨攻》等国产历史人物传记片,对历史人物处理的方法就值得商榷。陈凯歌号称要在《梅兰芳》中拍摄一个“走下神坛的梅兰芳”,但片中主角无论对艺术、家庭还是国家,仍旧是完美无缺的京剧大师形象。“这只是梅兰芳在神坛上换了一个姿势,而我们不是来听艺术家们的说教。”影评人云飞扬说。在《孔子》中,孔子出场时便已是一个道德高尚、思想成熟的中年男人,仿佛他天生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殉道者。而片中过多的格言警句的运用,也为观众设置了过高的文化壁垒,以至于很多观众看完后疑惑地表示“没看出来孔子哪里伟大”,也就更不谈上产生共鸣。

  剧情:故事可以改编,但不能丢了历史之魂

  《国王的演讲》虽取材于历史,但并未严格按照史实描写这段故事,剧中演员也跟历史人物长得丝毫不像。但电影呈现的效果却很好,观众并未纠结于这些细节。这也是优秀的历史人物传记片遵循的一贯规则——在方向不偏不倚的历史框架下,从真实与虚幻中寻求平衡。剧中最关键、最激动人心的情节都是真实发生的,当科林·弗思在口吃矫正师的帮助下发表那篇著名演讲时,无数观众都把他当成了真实的乔治六世。

  在国内同题材的电影拍摄中,为了与历史贴合,电影制作者在细节、道具乃至扮演者上做了最大程度的努力:《孔子》投资高达1.5亿元,还原了可有可无的战争场面;《赵氏孤儿》则花费巨资搭建了一个“赵国”;《梅兰芳》拍摄时面试了上百个男演员,只是为了找一个长相和梅兰芳相似的演员。不过,以上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不是“戏说”就是剑走偏锋,丢掉了历史人物的“魂”。《孔子》将史料中提及的一句“子见南子”大书特书,孔子与南子暧昧的感情戏“戏说”成分十足;《赵氏孤儿》则是“改偏历史”的典型,故事情节完全脱离了历史框架,背离了古人“忠信义”的价值取向,最终广遭诟病也在意料之中。

  启示:中国电影票房虽高,还需文化“进补”

  优秀的历史人物传记片,不仅有对历史的解读,更能照进现实。《国王的演讲》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平等、信任、勇气……对当下也有启示意义。这正是一部好电影真正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人物传记片、乃至整个中国电影所缺乏的。很多获奖的外国影片也许没有新奇妙想,却能很好地传递亲情、友爱、人文关怀等受到全世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反观国产电影,尽管票房喜人,但整体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却严重滑坡。

  国家电影局局长童刚曾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电影创作不是一次简单的市场行为,每一部影片都是一次重要的价值输出,有着独特的文化贡献。面对百亿票房,中国电影人必须保持清醒的思考,因为当下能满足观众心灵需求、引发情感共鸣、并有可能形成文化记忆的作品实在太少了。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百亿,但市场和口碑双赢的影片寥寥无几。天马行空的拳脚功夫,匪夷所思的都市爱情,纵情嬉笑的古今闹剧……中国电影对观众的感官刺激“无微不至”,但对其心灵和头脑的浸润却始终缺位。相当一部分电影是这样的:观众从进影院到出来的一两个小时内,哪怕全场笑声不断,但笑过之后,没有感动,没有回味,什么都没有留下。绝大多数作品中,既看不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也看不到对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省察。

  票房的火爆给电影人带来信心,但一味强调所谓“市场信号”是不行的,电影参与各方的文化担当必不可少,电影除了为观众提供消遣和感官刺激外,也需要提供文化“进补”。

  本报记者 罗薇薇 邢虹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