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并不是选片时的第一选择,听着片名就觉得是个严肃题材,沉甸甸的,陈凯歌兜兜转转总少不了讲道理吧。进了影院,同期影片几番对比,还是选了《搜索》。散场后给极力撺掇我去看的朋友发了短信,“看了,笑了,也哭了。满足了”。
没有批判,没有说教,没有所谓好人坏人的站队、贴标签,更多是对每位个体的多层次剖析,多维度读解。这一次,陈凯歌放下精英立场、说教欲望,一心一意展示社会百态众生相。
一桩公交车上的不让座事件,本是社会细节现象,却借助媒体舆论炒作和网络搜索的无形力量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一个生命的陨落。不得不承认,陈凯歌拍出了最美的高圆圆,把个叶蓝秋演绎得星辰一般,短暂却极度绚烂。当星辰无声陨落,就像最美好的东西给人打碎了,怜悯之心油然而起。
“如此浩瀚的星空/容不下一颗小小星辰/熄灭真实的光亮/我知道你的脆弱是你的坚强…”,片尾曲缓缓流出,不禁追问,叶蓝秋究竟因何自杀?
在叶蓝秋自杀的问题上,导演并没有充当上帝的角色,粗暴地给出答案,而是将错综复杂的状况展示给大家,相信每个观众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我们在思索叶蓝秋死因的同时,也对影片主旨进行了一番玩味。个人认为,杀死叶蓝秋的凶手有三:
一、不堪疾病困扰,选择在最美的时刻逝去
叶蓝秋,花一样的女子,花一样的年龄,却到了淋巴癌晚期。当她看到其他病患在治疗各阶段中由风华正茂到面目全非的变化,那种恐惧感一定不亚于得知自己身患绝症的那一刻。
选择在最美的时刻逝去,还是在容颜枯萎中艰难维持生命,这是一个难以抉择的命题。如果你是叶蓝秋,会怎么办?
二、无力抵挡人肉搜索和舆论暴力,脆弱而倔强地死去
当网络成为你有可能获取真相的唯一途径时,其实是一件挺可怕的事。
叶蓝秋不让座事件,撇开她不让座的原因不谈,这本身只是一个社会细节现象,可通过新闻报道进行批判,却不能够以此为由实施人身攻击。随着以记者陈若兮为代表的舆论导向,叶蓝秋被网民推上口诛笔伐的风口浪尖,受到误导的网民变得愤怒狂热,进行人肉搜索,原本就不堪绝症打击的叶蓝秋,在公共场合和网络上不断遭遇辱骂、打击,网络暴力成为压垮叶蓝秋的那最后一根稻草。
一介娇弱女子,身心满是创伤,连残存的一线尊严也将被剥夺,与其没有尊严地活着,不如脆弱而倔强地死去。
谈到此,不如宕开一笔,看看近年来热议的“人肉搜索”,和我们当下的媒体环境。
“人肉搜索”是一种“网民行为”,是成百上千的网友自发地从不同途径对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一般情况下,能引起网友持续关注、群起谴责从而发起“人肉搜索”的多为明显违背道德、使人出离愤怒或者严重哗众取宠的事件。例如:女子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为悲情老公抓男小三儿)、钱军打人事件(撞倒六旬老人后施暴并诬陷老人偷车)、天价理发事件、死亡博客事件等。
网民借着“行善、寻找真相”的名义去追究别人的过错,却往往在这一过程中越过了道德界限,其性质类似于“执行一种私刑”,从而违反了另一种更大的正义。因此“人肉搜索”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便成了互联网上最火爆、最为人称道又最为人诟病的一种“网民行为”。
正如片中叶蓝秋因不让座遭人肉搜索,往往一件事“小荷才露尖尖角”,网民们就愤然而起,打着捍卫道德的幌子,对当事者进行人身攻击。片中,围观者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主,没有一个人反向思考,“叶蓝秋她不让座,有没有自己特殊的状况和难处呢?”
除了人肉搜索,我们也不难在片中看到当下媒体环境的恶浊。列举一个细节:陈若兮以“不让座事件”为话题组织了一场谈话节目,她对两位嘉宾一团和气、各抒己见的状态很不满,要求二人各执一词、激烈对撞,恨不得打起来才好。因为观众爱看有争议的东西,所以一些文化节目都早已畸形,丧失文化坚守。我们的媒体,包括社会大众,根本不把追求真相作为第一要务,而是追求商业利益,爱看热闹争吵。
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吁网民更为成熟、理性地看待新闻事件,不偏激、不暴力。
三、在生命尽头遇到爱,让爱定格在最灿烂的时光
赵又廷饰演的杨守诚,是片中唯一一个只说真话的人,所以他被老板炒掉,被恋人数落。但也正是他的诚实、坦率,成为叶蓝秋生命尽头的最后一丝温暖和光亮。
在叶蓝秋最后的时光里,有杨守诚的陪伴和安慰,也给影片增添了几分暖色。两个人一起出走,一起蹦极,一起疯狂,倾诉烦恼,也相互指责。只有叶蓝秋知道,这简单的快乐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所以我相信,在叶蓝秋生死抉择的当口,她一定想到了杨守诚,想到了这段纯净美好的别世之恋,她不想让爱人陪伴自己承受痛苦、走向枯萎的过程,所以选择悄然逝去,让这份爱定格在最灿烂的时刻。 ( 文/闫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