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杀韩信背后的欲望解读

2012年12月06日16:35  北京晚报

  《王的盛宴》公映,观众给予的评价并不是很高,我倒以为,这部陆川[微博]的野心之作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水准,谈不上有很高的艺术内涵,但也有它的用心之处。

  一直以来,帝王将相的宫廷内斗夹杂着狗血式的男欢女爱,几乎占据了现代电视剧的半壁江山。这种对于历史人物的过度消费,很容易给人造成错觉:电视剧上表现的历史才是真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王的盛宴》带着一股拨乱反正的“锐气”,对于刘邦、项羽、韩信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陆川试图改换一种诠释角度,找出隐秘在历史人物之间的心理渊源。

  那些抱着看“鸿门宴”盛况的观众注定是要失望的,因为影片的主题根本不是想还原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饭局”事件,项羽也不是影片真正的主角。影片真正的主题是“杀韩信”这个事件,是什么让刘邦最终对帮自己打下大半个江山而没有半点叛变迹象的韩信痛下杀手?

  陆川给出的结论是:欲望,不可遏制的欲望。当一个人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时候,他最大的梦想是有口饭吃,就像影片中的韩信,仅仅是路过的刘邦塞给他一个馒头,就下定了从军的决心。但欲望随着权力的增加会一点点膨胀和发酵。刘邦首次踏进秦王宫是他欲望膨胀的转折点,因为在这里,他才真正见识到了权力背后所隐藏的巨大好处,欲望的闸门霍然开启,像脱缰野马。

  一直以来,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至少存在着两套语汇。官方语汇中出现的大多是历史事件的结果,而中间的细节,永远不为外人道。这就给了民间的语汇极大的想象空间,即便是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鸿门宴”,如果细究起来,也是漏洞百出。连20万秦军降兵都敢活埋的项羽,会因为所谓的怜悯心而放过率先进入秦王宫的刘邦,你以为是在演电影啊?如果说项羽放过刘邦这件事是真的,那理由一定不是所谓的怜悯心!

  但《王的盛宴》的确就是一部电影,所以我们看到,项羽因为自以为是的“贵族”品格,轻率地放过刘邦;“要反早就反了”的韩信因为所谓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的理想而拒绝改过,最终被吕雉痛下杀手;萧何,这位韩信的同情者,则成了他的陪葬者。从中不难看出,影片对项羽和韩信是抱着同情的。陆川似乎想借此说出“越残暴者往往最后成功”这个潜台词,但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忠良被奸臣陷害”的老套路。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句古语早已成了解开历代残暴统治者杀害曾经并肩作战兄弟们心理最好的钥匙。《王的盛宴》也不例外,它试图揭开历史真相的一角,让人看到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世道人心,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内心中的贪婪、恐惧和猥琐。但一部影片仅仅停留在“揭示真相”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更何况,历史的真相迷雾重重、波诡云谲,如果简单地将项羽的失败归结于贵族式的“心慈”,韩信的被杀归结为“为理想不改过”,是不是过于简单?政治人物之间的争斗又岂是用几个常见的成语和简单的欲望动机能说清楚的。观众看《王的盛宴》的不满足,恐怕也有这个原因吧。    J166     

  王金跃

  金不住说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