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启示:观众已对包装免疫

2012年12月27日15:40  东方早报

  影院的售票台前人头攒动,在商场轻音乐伴奏下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们簇拥在放映指示牌前,指示牌上的一部热门影片后面齐刷刷地加注了括号,括号里写着“售完”和“快满”的字样,排队的人们凑在一起讨论买了晚场的票之后如何打发那些多余出来的几个小时,而原本打算在周六傍晚给自己一个放松身心机会的我却只能选择败兴而归,悻悻然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明天上午的早场票早早预订上……

  上述就是发生在影片《泰囧》上的真实故事,尽管它面临的是一个“前有小刚、后有成龙[微博]”的贺岁档夹缝式格局,但就目前这部《人在囧途》的续集电影的表现来看,真正应该担忧的反而是这个格局中当初高枕无忧的前后两者了:《泰囧》上映至今已经刷新了中国大陆地区的五项票房纪录,除了当月最高开画票房和周三最高票房纪录之外,《泰囧》也成了迄今为止上映银幕数量最多的电影(在12月15日当天,全国共有33000块银幕在放映这部影片),同时以9000多万元的单日票房成绩,刷新了之前由《画皮2》保持的纪录。截至发稿时,《泰囧》已从日渐狂热的观众口袋中卷走7.3亿元人民币,刷新了由《画皮2》此前保持的7.2亿元国产片最高票房纪录。

  不死心的笔者终于在上周日如愿以偿地过了一遍“囧瘾”,尽管中途影院中观众的笑声起伏次数明显不如当年宁浩[微博]的“疯狂系列”,但这部在结尾也没有赢得观众掌声的影片在我看来还是今年贺岁片的一枝“奇葩”:在三地电影制作资金合流、电影市场倒三角形发展了十几年之后,那些星光闪耀、题材雷同、制作模式单一的国产大片终于被一个失意的白领和他的傻蛋同伴给整个拖进了泥潭。

  细数《泰囧》影片的成功之处,其实从专业角度讲并非是创作团队有降世神通般的过人技法和美学造诣,但影片中这个虽则零散不堪、多处情节难经推敲的故事却有着让当下的中国观众无法抗拒的几帖妙药。首先,《泰囧》和许多岁末的喜剧影片一样,引用了当下许多在年轻群体中流行的词汇和语言来作为人物和角色的对白,但比起前些年许多港产导演“炒冷饭”贺岁片中那些只取其形、不取其神的喜剧片来,《泰囧》里的三个人物在行为和观念上也与他们的对白之间互为照应。其次,影片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公路喜剧”的好莱坞类型片模式,如果再行细分的话,它则属于公路喜剧当中那类“异域公路喜剧片”,这类影片着重讲两个或三个一正一谐的人在外国所经历的种种阴差阳错的巧合遭遇,最后会以主角领悟到生活的真谛,然后剧中的各个主要人物各得其所收场,而这类影片另一个最大的看点则是异域风情和在异域环境中人物由于观念的不适应造成的各种误解而引发的磕磕碰碰。如果说《非诚勿扰》[微博]选择了日本让人感觉有高帅富之嫌的话,那么《泰囧》的东南亚异域设定绝对是一种“接地气”的亲民选择,当下中国大中城市的消费力不断崛起,东南亚(特别是泰国)成了许多年轻人司空见惯的旅行目的地,而对东南亚国家的诸多明信片式的印象(人妖、泰拳、风景、泼水节、寺庙等)成了影片的吸引力基石,人们在喜剧片这种夸张形式的包装下满足了被无限放大的猎奇欲望,并心甘情愿地为其奉献自己的笑声和钞票,与“末日论”纠缠了数月之久的国人自然会在这种“岁末图个乐”的减压娱乐作品前丧失任何抵抗能力。再次,片中三个典型小人物所面临的困境也正是当下中国普通民众中最为盛行的几种普世主义价值的综合体——“爱护妻儿”、“恪守孝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等道理和俗话在日常生活中的提及率非常之高,而影片就是在一个幻想的空间内为这些人物提供了一个暂时性的完美解决方案,而观众也十分乐意为这个“高于生活”的东西埋单。最后,影片也为传统喜剧电影中的诸多套路留足了空间:怎么整都不会死的反派、各种关键时刻的掉链子、男人进错房、女人上错床等屡试不爽的招数也在《泰囧》中各司其职地将笑气撒向了对欢乐如饥似渴的观众席。

  除了影片本身这些“硬底子”之外,《泰囧》能有今天的票房神话还得依托于另一个大环境的帮助,那便是在近几年崛起的社交网络。如果说当年的《疯狂的石头》是借助了刚刚崛起的网络媒体和博客的力量的话,那么《泰囧》无疑是乘着微博的翅膀飞到了一个前人们无法想象的传播高度,而反观这几年来“以小博大”的几部国产神片(如《失恋33天》等)无不都是在制作和宣发团队本着亲民的原则进行创作和进行推广的综合成果。《泰囧》不仅在影片中将一名最能博得观众认同的人物设定成了微博控和拍照狂,同时在推广过程中也充分根据影片内容的卖点定制了不少利于在网络上形成口碑传播的话题点,比如片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人妖一角,导演徐峥[微博]便特意为此人打造了两款预告片,着重突出国人对这一特定群体的想象来形成笑点的特性来博得网民的传播和转发;同时将一名在当今中国电影界十分知名的女星当作了电影中最大的一个惊喜,来让看过一遍电影的观众在进行推荐时可以有抖包袱的推荐资本。电影在一度传播和二度传播上的这种对观众来说十分熨帖的设置,想必是那些高屋建瓴的说教式大片通过纯雇佣水军和无节操知名影评人来强行抬升信誉所无法达到的。

  《泰囧》这样一部看头七成、说头却有十成的影片出现在2012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想来也因此多了一份警示意义:中国观众已经对包装性的噱头(无论是知名导演演员,还是新式影像科技,抑或意见领袖无止境的好评如潮)产生了高度免疫力,而一个亲民又简单的合格作品就能让他们全情投入。当初用铺天盖地的如雷声势将那些喜剧杰作压在脚下的大片流派,正渐渐地将自己种下的苦果加倍地返还给那些从一开始就真心尊重生活、细心耕耘故事的创作者。中国电影当真应该像“囧途”中的徐峥和黄渤[微博]一样,需要坐下来冷静思考下:到底是那些“有毒的油霸”式的“伪奇观”重要,还是“妻儿加老母”式的“真情感”重要了。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