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比特人》:又一个温暖的炉边故事

2013年03月12日15:12  东方早报

  人们都说毁一部好片子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拍续集,虽不是真理,但道理莫过于此,满汉全席再好,你天天吃还是会消化不良。不拍续集怎么办,那就如中学生答题没看清疑问,先写了“解”,然后再划了改成“证明”,所以拍前传似乎成了很多经典传奇延续的又一准绳,包括10年前让无数国人在《泰坦尼克号》后再次感叹的《魔戒》三部曲。

  若论画面效果,彼得·杰克逊驾驭这种题材的能力是120%的让人放心,《魔戒》换来的奥斯卡小金人就是他店面的金字招牌。此外,选择“华生”大夫马丁·弗里曼饰演比尔博,接着直接请来“卷福”为恶龙斯毛格配音,这无疑满足了国内许多女观众的审美恶趣味,更加激起让广大女性踏平电影院YY的冲动。就像《泰坦尼克号》在转制3D版依旧席卷内地票房一样,这部《霍比特人》也是正中了许多托尔金小说和《魔戒》电影发烧友的命门,“十年等片两茫茫,一见魔戒误终生”这句话再贴合不过,虽然许多人观影后表示全片的尿点简直不止一处,但对于发烧友和广大冲着男主角以及大场面来的人而言,《霍比特人》调的是时间的情,卖的是基情的萌。

  对于看过《霍比特人》这本炉边小说原著的人而言,电影导演添油加醋愣生生地将一本300页的书做成了三部曲也情有可原,毕竟本书的前100页实在平铺直叙,如今的内地观影市场就像现在“激起骂声一片”的新《笑傲江湖》,就算突破大尺度也要制造点戏剧冲突,但好在《霍比特人》还是保留了英雄史诗片的节操。

  对于《魔戒》系列的影迷而言,《霍比特人》在添油加醋的同时却也鲜活地将原著中的一个人物做得丰满,我妄自揣测地认为,电影中的他更符合托尔金老先生所想表达的意境,那就是《魔戒》系列中最与众不同的英雄——梭林·橡木盾。在原著和电影中,比尔博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乖乖版“富二代”,看看矮人们在他家聚会时,他家的库存就懂了。对于人们尊敬他的原因,在原著中,托尔金描述为“一是因为他有钱,二是因为他从来不做出格的事”。但梭林·橡木盾不是,他曾是山下之王的孙子,曾经他的王城富甲天下,但当他踏上这段旅途前,梭林已经从一个有权、有钱的“官二代”沦为了彻头彻尾的屌丝。某种意义而言,他成了一个慕容复式的人物,以光复家园为己任,所以他刚愎自用,为未来的五军之战埋下了伏笔,在电影中当巴林说出“他是我们可以称为王的人时”,一轮新月应晒着梭林“高大”的身影,责任二字又再次清晰地扛在了肩头。梭林不同于《魔戒》中的人皇阿拉贡,因为阿拉贡在没有遇到弗罗多前,他只想安心地做一个游侠,他也不同于刚铎大将波罗莫,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选择伤害别人。梭林就是这样孤傲冷峻,有王者的风范,但更加像一个真实的君王,一个果决但又多疑的王,就这点而言,杰克逊的镜头可以说完成了托尔金老先生的愿望。

  其实看完《霍比特人》和《魔戒》,你会发现,无论是在电影还是原著中,托尔金老先生都有意无意地向炉边的孩子们传达一个信号,那就是责任和冒险。虽然在《霍比特人》中,比尔博一直挂有“常回家看看”的理念,但比尔博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此行“飞贼”的责任,家园已在身后,世界尽在眼前,《霍比特人》这本当年托尔金预设为孩子们的读物却映射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社会现实——孩子,你还想做“树洞族”吗?

  责任与冒险是两个简单、极易挂在嘴边的词,但在这个宅男宅女一统江湖的时代,虽然无数人嘴上喊着屌丝要实现完美逆袭,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既不想冒险也不去担责,拿啥来逆袭啊。《霍比特人》中,远征队只有12个矮人,只有他们愿意跟随王去恢复家园,姑且不论能力,至少懂得去做,懂得扛起自己的那份责任。最近某著名导演和某著名球星因为屌丝一词的定义在微博上大打嘴仗,孰是孰非暂且不论,无论是自嘲和颓废,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想逆袭,请迈步。比尔博在旅途中无数次地想念温暖的树洞和美味的食物,但只有他真正走出家门时,他才会感受到世界的洪荒与磅礴。比尔博身上就寄托了托尔金老先生对冒险的寄语,学会闯世界,管住嘴、迈开腿,世界才会用魔戒这样的礼物回馈你,虽然得到了也许会给你造成麻烦,但这就是冒险该有的气场,何况人家比尔博是50岁才出去冒的险,凡事不怕晚就怕不肯挪窝。而在梭林身上,无论电影和原著都寄予了他责任的重压,对于很多嘴上叫嚷着要“逆袭”的人而言,看看梭林的背影也许才能明白逆袭二字的分量。

  最后,还是要再提一下本片被诟病最多的剧情拖沓问题,对于笔者而言,当你看到年轻的弗罗多出现在银幕上(脸部做过特效处理)时,这份10年绕指柔的情怀还是能战胜冗长的剧情,就像喝下一杯陈酿,微醺但又甘甜。但是如果您是第一次看,就让《霍比特人》的电影也回归成炉边故事,孩子们总要睡去,但睁眼后,带着责任闯世界。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