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原告证人》细节并非可有可无

2013年03月18日10:01  北京晨报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带来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原告证人》等三部戏正在首都剧场演出,《原告证人》是由阿加莎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话剧剧本也是她亲自改写。该剧被搬上话剧舞台,主要看点有两个,一是阿加莎如何改变了结尾,二是近40人的英国老式法庭将如何呈现。相比小说,话剧结尾更加现实,虽然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但总算是让看过小说的人也有了“惊喜感”。不过老式法庭在呈现上却让人多少有一种“人肉背景”的感觉。

  《原告证人》在上海演出时,曾在当地征集群众演员,尽管这些邀请来的“陪审员”,在台上只有交头接耳,没有台词,可不管怎么说也算是参与了话剧,即便当作是一个宣传噱头,也是成功的案例。可来京的演出,中心既没有征集群众演员,也没让“陪审员”们多些戏份,控辩双方律师助手、法庭书记员、法官书记员、后排出席律师也都没有台词,这些人的存在成为了纯粹是要表现法庭场景、对人物无需刻画、对故事没有铺垫和推进作用的背景。

  话剧中,高等法院法官与维尔弗瑞德律师的书记员都是许承先老师所扮,实际上,律师书记员一角很难让人看出对故事的发展有何用处。而即便是有台词,律师的打字员似乎也只是证明了嫌疑人很招人喜欢这一点。既然如此,何不如法炮制,让类似这样的角色都一人分饰两角,即是书记员,也可以是嫌疑人的情妇。阿加莎利用一人分饰两角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话剧演员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演出这个故事。区别在于,阿加莎的故事是在台上让观众明白的,演员的分饰是在谢幕时才让观众发现。这样的设计不仅会给观众意想不到的感觉,还能证明话剧的设计也可以做到同阿加莎的想法一样。

  其实,很多人喜欢侦探小说,除了它的悬疑色彩和巧妙的案情设计外,和作者“赛跑”也让读者们乐此不疲。在阅读时,很多人都希望在作者公布正确答案前,通过推理猜对结果。在书结尾处,他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早就知道凶手是他”。《原告证人》的小说中,有一处可以让人抓住的细节。起先是维尔弗瑞德在听嫌疑人伦纳德讲述事情经过时,他会不自然地擦拭眼镜,这虽然是很小的细节,却说明了有些下意识的小动作是不受大脑控制的,会自然流露,并为后文做了重要的铺垫。而指控丈夫伦纳德谋杀的罗曼,正是由于紧张时手会一张一合这一细节,让维尔弗瑞德发现,她和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有着特殊的关系。话剧在这里没有表现这样重要的“小动作”,当然,在舞台上表现小动作确实不易被观众发现,不如在结尾由罗曼将事实真相和盘托出来得简单,可如此一来,观众如何在结尾猜出真相?推理的快感又从何而来呢?观众很难说出“我就知道是这样”的话。其实,不必改变结尾的处理,或许只是加入细节,让观众起码有机会猜出真相,会让推理迷们更兴奋。

  荀觅

(责编: 阿菲)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