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前沿剧展成功经验 全靠精打细算

2014年09月05日11:00  新浪娱乐 微博 收藏本文     
爱丁堡前沿剧展(资料图) 爱丁堡前沿剧展(资料图)

  “爱丁堡前沿剧展”本月登陆上海,作为开幕演出的巴西《喀布尔安魂曲》、英国纸电影《奥德赛》两部话剧票已基本售罄。

  这几年,“爱丁堡前沿剧展”在上海的口碑越来越好,尤其是每场演出都有大量50元、100元的低价票,更为大众称道。不过,坚持高品质、低票价,也让运营格外艰辛。剧展制作人袁鸿说,“尽管有时不被理解、环境不算乐观,但能从事这样的工作是幸福的,我很珍惜。这正是我们做话剧的意义。”

  上座率超95%才不亏本

  这次的《喀布尔安魂曲》和《奥德赛》均安排了大量50元公益票和100至200元的中低价票,少量所谓高价票也仅标280元,被称作“业界良心”。但袁鸿很清楚将面对怎样的挑战:高昂的剧场场租、物流运输成本、演出人员及设备费用……要想略有盈余,每部剧上座率必须在95%以上。

  如何保证每部剧都成功?袁鸿自有一套生意经:“我们每场演出都租场自行操作,只有六七人的小团队高效投入工作,提前规划并做好种种制作准备和宣传营销方案,尽量不从国外运输布景道具,在中国制作舞美布景、租赁灯光音响多媒体设备,各环节压缩运营成本。同时,合理安排剧目巡演、拉长演出周期,降低外国演出团队的单场平均成本。”因此,“爱丁堡前沿剧展”邀请外团时,首次巡演至少会安排三四周以上,这在国内绝无仅有。

  目前,剧展还是依靠高效的运营实现“正循环”:今年4月—7月,《最后晚餐》、《反转地心引力》和《安德鲁与多莉尼》三个剧目场场满座;9月在上海大剧院[微博]的 《喀布尔安魂曲》、《奥德赛》,开票一周已售出总票房的80%。

  引进剧目看重时效性

  2009年,袁鸿在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上发现了《外套》。虽然演出成本不低,他还是于2010年将该剧引进登陆首都剧场,之后又在深圳、西安、武汉等城市演出。2011年,该剧登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

  “以往,在中国戏剧市场常有国外剧目出现,但由于引进主体的定位限制,导致剧目要么是一些比较学术性的交流作品,要么是商业性比较强的娱乐型作品。当然还有一些城市的演出机构为了充数,挂着外国名头的‘廉价戏’。”袁鸿说,“能够代表世界戏剧最新动向,既好看又有创新的新形态戏剧作品比较鲜见。”为此,爱丁堡前沿剧展的策展团队强调剧目的“新鲜度”和“无时差”。

  据介绍,针对特别出色的剧目,争夺“首家引进”或是“独家引进”成为亚洲地区一些主要戏剧节和媒体宣传的要点。2012年9月爱丁堡前沿剧展的苏格兰国家剧院剧目 《屋中怪兽》,曾在2012年春天先登上澳门艺术节;但今年的开幕演出纸电影《奥德赛》,就跑赢了香港艺术节。对这种“无时差”引进好戏的做法,文化部相关人士表示赞赏,认为此举有利于促进创作领域的更新和求变。

  能不能走出第三条路

  袁鸿有着20多年的国内戏剧制作经验:“北京、上海的小剧场呈现实验戏剧与商业戏剧两极分化的态势,要么不先锋不成活,要么干脆娱乐至死。剧场里最缺乏的是以平实却饱含能量的方式打动我们的戏剧作品。”

  他不止一次描述自己理想的第三条路:相对长周期、至少半年到8个月的创作筹备,3个月至半年的排练创作,在政府或行业的主导下,演出团体、经纪公司、剧场机构等主体良性竞争,国有、民营的剧场提高服务意识、压缩开支从而降低场租,以合理的价格对演出机构提供优良高效的服务……在他的设想中,不仅北上广深,众多二线、三线乃至更小的城市,都应该常年有除了明星话剧之外的丰富戏剧演出。

  要使理想变成现实,中国戏剧人任重道远。“我们现在把剧展办成两年一届,就是为了有充足时间到国际上挑选优秀作品。我们选戏,希望它既新又好,更希望它具备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潜质。”袁鸿说,“我也希望中国从业者慢慢来,剧场演出是一门不错的生意,但前提先要有不错的作品。”

(责编: pp)

文章关键词: 爱丁堡水晶中国戏剧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