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释义: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擒贼擒王,就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敌方陷于混乱,便于彻底击溃之。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蛇无头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完了。“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 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战争中,打败敌人,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打了个小的胜仗,而不去摧毁敌军主力,不去摧毁敌军指挥部,捉拿敌军首领,那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战例实录:中国影人的“奥斯卡情结”
尽管奥斯卡奖只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别称,尽管谁都感觉到奥斯卡奖已越来越由创奖之初“提高电影的艺术质量”的宗旨而转为“提高电影的技术含量”,尽管有越来越多的更具实质意义的国际电影节与奥斯卡抗衡———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奥斯卡奖,在世界影坛上的王者地位并未被真正撼动。并且,在票房越来越左右电影发展的经济社会里,奥斯卡奖依然以对票房强有力的保障而成为各大电影奖之首。
于是,谁能擒住这个电影之“王”,谁便拥有了在影坛上叱咤风云的号召力。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绝大部份中国人对何为奥斯卡懵然无知。因为那是资本主义腐朽制度下的产物,是资产阶级玩弄劳动人民的工具,我们有八大样板戏和“三战二列宁”(《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列宁在一九一八》和《列宁在十月》),谁去理美帝国主义的茬呢!
但随着国门的打开,人民群众的眼光也豁然开朗了:原来电影可以是这个样子!也许是物极必反原理的作用吧,国人对奥斯卡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以为凡得过奥斯卡奖甚至只是提过名的电影,都代表了世界电影的最高水平。
这种由一个极端一下子走到另一个极端的心态不能不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于是,渐渐地,“擒贼先擒王”,大概是从“第五代”开始,中国影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奥斯卡,拍出来的作品,也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奥斯卡靠拢。谁的作品要是能跟奥斯卡沾点边,还别说获提名,便身价倍增。
然而,也许真是由于“东西方的价值观和艺术欣赏品味不同”或是因“西方对东方骨子里的歧视”,自认为是“藏龙卧虎”的中国影人一次次在奥斯卡面前“铩羽而归”。对奥斯卡奖的失之交臂,成了中国人心中与“诺贝尔奖情结”同样沉重的遗憾。而中国电影哪怕是获得了其他国际大奖,也会被人说成是“乡镇企业奖”,最多也就“县级市”奖而已。
唯“美”是美的心理和酸葡萄心理使我们总不能平心静气地对待奥斯卡及同等现象。我总是相信一个道理———“天道酬勤”,只要中国影人自强不息,埋头干活,不随着外面的方向乱转,总有一天,我们如果真设一个“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奖”,外国人也会趋之若鹜,纷纷来我们这里“擒贼擒王”。
退一步说,如果得奥斯卡奖真能鼓起中国影人的士气,给我们带来“国际声誉”,我倒是希望我根本不看好的《卧虎藏龙》令我再跌一次眼镜,爆一下冷门,安慰一下那些可怜的孩子(包括“闻知获提名有欲哭感觉”的李安“大导演”)。余少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