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斗士》--罗素-克洛
与《宾虚》和《埃及艳后》这样的好莱坞史诗巨片相比,《角斗士》显然逊色不少。但它们共同的地方几十年来依然如此:好莱坞的电影,无论故事发生在何地何族何朝,人物都讲着一口美国英语。
从第一场战场大战到最后的惨烈角斗,你必须熬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将会看到西班牙的村落、长颈鹿、猴子和各种野兽,然后是不同肤色的人、电脑做出来的恢宏壮观的罗马古城、竞技场以及血淋淋的人头、手脚和躯干。故事和人物性格都不用在意,因为都是老生常谈。不过它似乎具有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一切要素:史诗、英雄、正义战胜邪恶、浩大场面、视觉奇观加上英语对白;惟一的不对路是少了一点爱情,多了一点乱伦,而且男主角结尾时死掉。大部分的内容尽可忽视,你只需勿错过其中三四次搏杀场面,就算没有浪费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来看完这部耗资1亿美金的电影;尽管动用了老虎和战车仍然远不及《宾虚》的同类场面,但其搏杀的段落还是影片中惟一可让人期待的地方。
如果让《卧虎藏龙》得到最佳影片会让人觉得勉强的话,那就让《角斗士》得吧。这样大家都会心安理得一些。
罗素-克洛在《惊爆内幕》(获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里的表演,才是真正让人佩服不已;不光是因为他讲了一口“应该正确”的英语,也是因为他成功扮演了一个忧郁脆弱、内心极端矛盾的烟草大公司的技术总监,其演技尤胜与他同台献技的艾尔.帕西诺一筹。《角斗士》只不过巩固了罗素.克罗作为一个演技实力派演员在好莱坞的新进地位。
《卧虎藏龙》--喂肉狗得
我真正与人谈论这部电影,是在一个不相干的地方————云南丽江,和一个不相干的人————拍过获奥斯卡奖纪录片的美国电影师傅。同行的小姐先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一部我们中国人看来故事上并无新意、演员上并无新锐(并且他们一开口说国语我们就发笑)、语言上并无新路、寓意上并无新解、拳脚上并无新招的功夫片可以让老外们如痴如醉?这个获过奥斯卡奖、名叫比尔 .麦格洛斯的美国人先一连说了三声这部影片“喂肉狗得”(very good,非常好)之后,言简意赅地回答说:两对恋人,年轻的展现不拘束缚的行为规则,年老的则代表了与之相反的忍辱负重的传统————这个新与旧斗争的主题就很有意思;当然,房上飞来飞去也非常令人耳目一新。
就一部华语电影来说,《卧虎藏龙》在西方过于热门了。仅在法国它就拥有了180万观众,在美国,则已经直逼1亿美元的票房。众所周知,它还得到10项奥斯卡奖提名。简单的原因是:此前,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人卖到国外的功夫片基本都只是在西方的唐人街里热闹,鲜有在西方的主流领域里掀波兴澜的。而《卧虎藏龙》则进入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主流院线,并在许多国际电影节摘冠夺桂,吸引了从不看“功夫片”的中产阶级和电影专业人士--“中国功夫片”终于在西方登堂入室。进一步的理由是:这是好莱坞大公司投资并发行的,是由一个拍过“纯粹”好莱坞电影(《理智与情感》、《冰风暴》)的美国的“中国人”担当导演。
根本的道理则是:《卧虎藏龙》是《理智与情感》的动作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过去的中国功夫电影里绝对没有“理智与情感”,也没有“理智与情感 ”的斗争,有的只是身体的交锋。《卧虎藏龙》的胜利正在于它既是“功夫”又兼有这份中产阶级的趣味。而且,后面在青青竹林上飘来荡去的“战斗”不能说前无古人,但也确实青胜于蓝!另外,音乐独特,美工精确。
《毒品交易》--这就是生活
警察像混混,而且有一个警察不得不担当贩毒者的奸细;军人酷刑拷问贩毒者,美国缉毒署与墨西哥缉毒部队讨价还价;美国富人不仅吸毒贩毒,而且消灭证人;缉毒高官的女儿一直在吸毒,他的老婆年轻时也吸毒,但不要认为他的女儿是一个“坏女孩”,因为女儿是班干部、排球队员、盲人义工,学习成绩全班第三、鲜花年华,惟一的“缺点”是好一口白粉,并在“High”的时候与人滥交,也不惜用身体跟毒品贩交易。美国20%的中学生吸过毒,这就是美国的现实。美国人从政府到家庭,面对毒品失去了主张。缉毒与贩毒,禁毒与吸毒,影片没有道德评判,无论在表面还是内里都没有“好人”与“坏人”的区别,没有野兽与良民,现实错综复杂,使观众也失去了通常鉴别“好坏”的主张——— —我想,这是《毒品交易》最让人触动的地方。考量这部影片有无说服力和有无深意,正在于它告诉我们,如果白粉爱好者都是“坏人”、或吸毒那么可怕、在道义和品格上那么自贱,那么毒品就不会如此引人入胜,泛滥成灾。
别指望迈克尔.道格拉斯大义凛然,胜利在握,当这位身为缉毒署高官(用女儿的话来说是美国的“缉毒司令”)的老爸去寻找女儿,被那黑人毒贩扔出门外的时候,只能忍气吞声,落荒而去。也别指望可人儿泽塔.琼斯是美丽与善良的化身,在影片里,她只是一个当贩毒的老公将临牢狱之灾时干掉证人的务实的女人。女儿继续吸毒,老爸继续缉毒,互相的沟通一会是热泪和拥抱,一会是互相指着鼻子骂“罚客欲”。这才是生活啊!
情节过于复杂,时空有点凌乱,但这没有妨碍索德伯格在影片里展示他喜欢的成熟、健硕、略带野性的拉丁女人,看看他另一部电影《视线之外》中魅力四射的詹妮弗.洛佩兹就知道了。
整部影片贯穿家庭录像的拍摄精神,有点晃,却自然流畅。对比一下《卧虎藏龙》吧:索德伯格在显摆自己自《性、谎言、录像带》以来的才能,而李安则在败坏西方中产阶级的口味。
可以看出来,好莱坞从《天才里普雷》和《美国美人》起,就不再只把奥斯卡奖给《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阿甘正传》、《勇敢者的心》、《莎士比亚的情人》这类“老成持重、稳妥安分”的影片了。在今天,《现代启示录》和《谈话》这三部影片一定能获奥斯卡奖的。好莱坞在变化,这是好莱坞不死的力量。
《永不妥协》--罗伯茨的胜利
又是一部索德伯格的电影!一个导演因两部电影被同时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在1938年已经有过一次了,但一个导演的两部电影同时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则前无古人。
索德伯格拍了一部较之《毒品交易》那种深刻、不煽情品质全然不同的、讨好观众的情节剧。回到了《一夜风流》(1935年获五项奥斯卡金像奖)的伦理传统。邪不压正、皆大欢喜的结局虽然老套,但非常有效果,与经典的《一夜风流》如出一辙:金钱的价值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抵触和误会。
一看朱丽娅.罗伯茨的出场,就让人感觉她要迎来自《漂亮女人》之后的第二春了。她不是拉丁女人,但也具有泽塔.琼斯和詹妮弗.洛佩兹那样的野性。本片取材于真实的事情,但在好莱坞编剧手中,它被编成了《漂亮女人》那样的神话版本。一个文化不高、拖儿带女、性格倔强的“漂亮女人”去和用三价铬污染环境的PG&E电力公司进行对抗;枯燥的环保题材影片由于有了不惧权威、风骚艳俗、满嘴粗话的罗伯茨变得有趣。朱丽娅.罗伯茨不仅在逆境中争得自己的工作,而且还因为这份工作成为小镇里的英雄。她不是一个律师,但干成了大律师都干不下来的事情,因为她有一颗纯朴善良如金子般的心。尽管麻烦一个接着一个,但这些都是用来衬托女主角的,使她在这场与身家260亿美元大公司的斗争中赢得精彩过瘾:她为634名居民争得3亿3千3百万美元的污染赔偿费,也让自己一夜暴富,就像《漂亮女人》里从一个街头妓女变成贵妇。看来罗伯茨演这类从出身低微到大富大贵的人物十分如鱼得水。此片让朱丽娅.罗伯茨获得最佳女主角,一点不会让人意外。她的强劲对手是《情迷巧克力》中的朱丽叶.比诺什。比诺什得知获奥斯卡提名时当场喝光一瓶香槟,要是她知道自己获得最佳女主角,还不知会怎么样呢。
《情迷巧克力》--糖比爱更甜
中庸的开场,不疾不徐的节奏;手法精细,充满了匠气。只有中年以上的观众才会在银幕前稳坐到底。
但是“巧克力”这个点找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半个世纪前的历史风情、因循守旧与标新立异的冲突得以从这么小的地方开始娓娓道来,新鲜、机智,如饮醍醐。在比诺什新开张的巧克力店门前,那个老头牵着的狗挣扎、不忍离去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难以释怀。而那个巧克力的敌人--牧师,当他最终黔驴计穷地自己冲上去狂砸巧克力店的时候,巧克力不幸溅在了他的嘴上,初尝陌生的滋味,顽固的牧师先生不得不改变人生的信念,成为巧克力的饕餮之徒。
有时候,改变敌人的立场,只需用上一粒巧克力。
朱丽叶.比诺什,这位法国演员、电影《坏血》里的出水芙蓉和迷惘的睡猫、《新桥恋人》里又臭又脏还瞎了一只眼的流浪女,在她还没有太老的时候,说溜了美国话,如今得道化仙,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常客。但一如嫩桃的脸蛋已不复存在,比诺什现在必须靠演技来征服观众。就像在《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一样,朱丽叶.比诺什和同样来自欧洲的著名女演员莱娜. 奥琳再次联袂,出演从敌视到谅解的对手;当年的年轻和性感被如今的沧桑和内敛所取代。至于曾经在《忠奸人》里和艾尔.帕西诺一道有极佳表现的强尼.德普,今次则做了只大花瓶。
《角斗士》是故事发生在古罗马的美国电影,《卧虎藏龙》是故事发生在中国的美国电影(据说美国版本配的是英语对白),这部《情迷巧克力》是故事发生在法国的美国电影。这就是文化殖民在电影上的表现:开始是影片里任何地方和任何时代的人都讲英语,讲英语的每部电影用的都是美国资金,赚的则是当地的货币。慢慢地电影就会成为现实,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不仅讲英语也都会像美国人那样思考和生活。(南方周末 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