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媒体发表了不少对电视剧《笑傲江湖》的批评后,《笑傲江湖》的主创人员自我辩护说:再看20集,你就会认同李亚鹏的令狐冲、许晴的任盈盈和黄健中的《笑傲江湖》。作为一名观众,我实在不能苟同这个意见。电视剧如果不好看,二、三分钟后观众就会换频道,谁会等你下面的20集?
武侠小说似乎与中国戏曲非常接近,其人物很容易脸谱化。可是,金庸小说偏偏离脸谱化很远,人物性格非常复杂,忠奸善恶绝非一眼就能看得通透。比如令狐冲,你说他少侠也好,英雄也罢,他身上就是有一股韦小宝的味道,与仪琳、任盈盈、岳灵珊诸女性及各位武林前辈的关系,决非中规中矩,但有“无招胜有招”之妙。可惜,将它转化为电视剧后,这些形象瞬间就简单化、脸谱化了,这似乎是金庸小说“触电”后不可避免的共同命运,央视版《笑傲江湖》也不例外。李亚鹏和许晴的表演已受到了不少批评,就是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岳不群”,与原作相比仍显苍白。我很难相信,电视剧里的这个岳不群能顶着“君子剑”的美名,干下大奸大恶的勾当。从第一集起,他就不像个好人,“君子”这个表面文章做得太不够了。其他如各派掌门,也都是一副“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的模样。江湖险恶,这帮人怎么可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兼求闻达于群雄?
抛开人物形象、技术处理、细节硬伤不谈,《笑》剧最致命的一点就是“慢”。曲洋和刘正风在山间磨蹭、令狐冲和岳灵珊在思过崖纠缠、五岳剑派前言不搭后语……据说《笑傲江湖》最早是金庸先生发表在报纸上的连载小说,每一章至少都要留一个“扣子”,以吸引读者。千把字就有一个兴奋点,可是《笑》剧竟慢得让人不耐烦,几乎每一集中都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观众认真忍耐才能捱过去,而且这种忍耐一定要持续40集,莫不又是为了广告效益?
总有人说,电视剧质量不高,是剧本的质量不行。金庸小说几乎达到了“有井水处就有柳词”的地步,我们又以大投入、大制作拍出来,何以还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我看还是摄制人员心里有没有观众、如何看待观众的问题。黄健中导演说,为了让观众先看明白人物、派别之间纷繁的关系,所以电视剧的开头故意放慢了节奏。黄导这一招便先输了半分。须知“金迷”们何止对一部《笑傲江湖》烂熟于胸?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场景、武功……相当一大批“金迷”要比摄制组的人还明白。你慢了,谁等你?何况就是对于那些没看过原作的观众来说,要交代清楚这些人物关系,也完全不必这等节奏。据说,好莱坞的导演们已经掌握了一套规律,在影片中,每隔几分钟就必须出现一个兴奋点,调动一下观众的情绪;中央电视台的不少制片人也在提醒自己,15秒不吸引人,观众就要换频道了。这些东西,都不是什么新理论了,为什么拍电视剧时就忘了呢?
有人指责《笑傲江湖》的演员,这个太嫩,那个太老……我倒觉得,年纪与表演效果没有太多的联系。张曼玉的《新龙门客栈》、林青霞的“东方不败”,都没有丝毫的老态。关键是,《笑傲江湖》的拍摄手法老了,对观众的认知老了……
小说《笑傲江湖》不缺少兴奋点,只不过电视剧捕捉到的太少了。如果请一两位“金迷”当顾问,恐怕效果要好得多。可以说,电视剧《笑傲江湖》最大的失误,是偏离了观众的期望角度,这一点,高投资、大制作也挽回不了。(光明日报记者:蔡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