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已于近日在北京首演,各方观众反响不一,这且按下不表。关于该剧,有一则“边缘”新闻,叫“陈其钢一怒为‘灯笼’张艺谋笑容难掩尴尬”,说的是该剧巨幅宣传海报上,张艺谋的大幅头像占据了中心位置,作曲家陈其钢的头像却被淡化处理在海报的左上角,稍不注意很难发现。当一位记者就此问题向陈发问时,早已如鲠在喉的陈其钢终于大吐胸中块垒:“就艺术创作规律来说,音乐才是一部舞剧的灵魂所在,一部舞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无数不同的导演,但音乐作为立剧之本却是始终不会改变的。我不知道国内的媒体是真不懂行还是故意如此,总是忽视音乐这最重要的一块,而对其他部分却十分热衷,炒了又炒。”(《扬子晚报》报道)
陈其钢“默默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其他所有事情都放下了”,却不为媒体所注意,满腹委屈,所以有此冲冠一怒。他的愤怒也许已经压抑了很久,因为在《大红灯笼》旷日持久的炒作过程中,他的名字是绝少被提及的。哎,有什么办法呢,狭路相逢勇者胜,和名气比自己大得多的张艺谋合作,即使事实上是主角,出风头的时候,也只能是老老实实一边呆着去啦,世风如此,发几句牢骚,也没啥鸟用。倒是张艺谋还算坦诚,他在接受有关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这部戏,他直接执导的,只有三十秒。
作为当事人,陈其钢显然对这种严重倾斜的现象很不理解,于是他才会有“不知道媒体是不是真的不懂行”的困惑。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对这种操作模式可谓司空见惯。一台戏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什么人一桩什么娱乐事件,在推向市场之际,免不了要制造一两个足够眩目的卖点,要不怎么能吸引观众,一炮而红呢?像张艺谋这么大的名气,没他的事,都要拿他做噱头(比如轰动一时但很快便证明子虚乌有的“张王恋”),更何况是他有份参与的《大红灯笼》呢?
其实张艺谋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幸福时光》惨败就是一个明证,只不过盛名之下,余威犹存,人们一时半会儿还抱着这块已不新鲜的馍馍不放,能啃就再啃几口吧。就在最近,还看到了一则招生广告,是广西的一家影视学校,说“张艺谋××影视学校招生,为将来的歌剧《刘三姐》储备人才”。而据知情人士说,该影视学校和张艺谋根本沾不上边,只不过是张艺谋一年偶尔来那么一两次,和学生们吹吹侃侃一通罢了!
有名人的拿名人做卖点,像这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有裸戏的拿裸戏做卖点,像话剧《蝴蝶是自由的》;实在什么都没有,那就算掘地三尺,也得搞一个出来玩玩呀,即使挂羊头卖狗肉也在所不惜。于是像《庭院里的女人》,本来是一部很不错的艺术电影,却偏偏要给它安上一个“儿童不宜”的牌坊,意淫观众。
一件艺术作品推向市场之后成功与否,其关键之处在于这件艺术品本身的质量,而不是哗众取宠的炒作,就像《幸福时光》轰轰烈烈的网上选秀,结果并没有能炒活这部电影;《笑傲江湖》充箱盈架的前期炒作,最终难逃激烈批评。陈其钢的愤怒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自己鸣不平,却也给人们以反省和警惕。(林如敏)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阅手机短信顶级新闻每天得新款手机大奖!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