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欧美引进的大片巨片陆续在国内上演,国人的惊愕,是出乎意料的。刚开始时,票价甚昂,尚不能稍解其拥挤于万一。或以为美国技术发达,巨片的造成,全由于科技发达而领风骚;此固然是重要端绪,但持久不衰的魅力,实在又得力于演员气质。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说的。青山尚且有气质,况乎人呢!失去了气质的艺术品,欲求深厚宏远,未之有也。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美术、动作、音响等等,共酿就一个完整的境界来,而其中统率这一切的,似乎又还是人物的气质,失去了这一方面,则无论其他方面作怎样的补缀,恐怕都免不了干瘪枯燥之病。
新时期以来,耗资巨万的各类影片,如言情片、动作片、战争片、喜剧片、娱乐片……国内拍了不少,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可是留在观众心中的情节、意境、演员到底有多少呢?我们似乎不太敢作乐观的估价。与此相反,我们提到美、日、法的一些演员诸如贝尔蒙多、施瓦辛格、史泰龙、高仓健、阿兰-德隆、英格利-褒曼、简-芳达以及国内从前的赵丹,总要使我们缅怀良多,禁不住记起一段情节、一种境界,以及一句恒久难忘的台词,甚至眼角眉梢一个足以传神、传情的细微动作,即使人到暮年,也还油然浮现一个艺术深入人生的有力有趣的片段。
可以说,人物的气质,是电影艺术的内涵的中心,中国的写意画,讲究一笔下去,满纸的气氛氤氲立刻浮现。第一流的京剧名角,往台中央那么一站,则满台的气氛都被他烘托出来。电影也不例外,作为以表演为主的综合艺术,各方面都应以人物动作(演技)气质带动,并烘染得神完气足。
目前,包括一些很有名的青年演员,尽管名声鼎沸,如日中天,总给人一种遗憾的不满足感,总觉得似乎还缺一点什么。其实这就是因为气质的缺乏造成的艺术软骨症。中国电影要起衰振颓,恐怕是一项长远的综合工程,宜在学养、为人、情趣、思想境界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要造成一种高华的气质,由此为中心增进电影的内涵。否则,光去羡慕国外电影的科技手段、雄厚资金,那也只是徒有临渊羡鱼的热望,而失去了退而结网的信心。那么,要看好电影就只有到境外去求,这恐怕是谁也不愿看到的结果吧!(力扬)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