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话剧流行小剧场,渐渐“小”得蔚然成风。但是终于有人不愿小下去了,于是《狂飙》诞生。
《狂飙》从一开始就拉开一副“大”架势:大腕演员;大制作;排演期间,宣传就在各大媒体大肆“狂飙突进”;首演地点选择了北大好几千人的大讲堂;固定演出地点又安排在人艺大剧场。不幸的是,大则大矣,没大好,空了。
舞台很大,但是充实。有精益求精的舞美布置,有每一次明暗都恰到好处的灯光,更有时空之间转换自如的舞台调度,所以同样做到了丰满而灵动——空不在舞台。
演员阵容整齐,都是目前炙手可热的大腕儿,但大多是靠出演影视浪得虚名,几乎让人忘了他们来自中国最高戏剧学府。《狂飙》给了他们为自己正名的机会,他们凭借自身的实力,证明在校四年的光阴没有虚度——空不在表演。
也就是说,作为导演的田沁鑫,“大”得很成功。但是,作为编剧的田沁鑫,犯了空洞的大忌,使全剧变小了。
田汉本身性格复杂,至少有浪漫作家和狂飙式政治家的两面。恰又生逢乱世,时代将两种可能性都掷在他面前,他的一生,这两支大军在其内心的角逐真是一场“狂飙”,这种狂飙的力量之巨,是可能让人分裂、让人死亡的。要写田汉,这对矛盾才是质之所在,而话剧《狂飙》中表现出来的仅仅是无奈、悲凉,至多有些悲愤,显然过于简化与单调了。
具体到这出戏,有两个有关功力的问题:一是据说编剧熟读田汉文集,但这不说明任何问题,关键在理解。编剧透过田汉的文字,没有看清田汉眉目间隐藏着的细节,写出的,当然只能是一张空洞的脸。二是对“田汉们”的理解。曾经读陈徒手的《人有病天知否》,读得荡气回肠、唏嘘不已,因为从写到的那些人身上,读出了整整一代人的悲哀,他们已不再是沈从文、丁玲、郭小川这样单独的个人,他们在许多地方息息相通。正因为陈徒手理解了这些共通之处,再下笔,才能不空。而《狂飙》里的田汉,孤零零的,背景空空荡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飘不空才怪。
不过尽管我这样说,还是认为《狂飙》为当前话剧的由小到大作出了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狂飙》可能会成为一场即将开始的话剧狂飙的始作俑者,如果真能如愿,那它就又“大”了。(杨葵)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阅手机短信顶级新闻每天得新款手机大奖!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