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重庆晨报:功夫片如今为何打不动了(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15:43 重庆晨报
重庆晨报:功夫片如今为何打不动了(组图)

一对外国父子在李小龙墓前比划并不正宗的中国功夫。是李小龙让西方第一次知道了中国功夫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重庆晨报:功夫片如今为何打不动了(组图)
成龙

  李连杰《霍元甲》赚了票房却丢了人心,网友认为关键输在功夫本身,主题曲更被称为最大败笔———李连杰的号召力依然存在,《霍元甲》票房连续上榜。但几乎所有的功夫片老影迷走出影院却觉得缺了点什么。《霍元甲》让我们回想起功夫片的黄金年代。昨日辉煌昨日,周杰伦为李连杰武侠巨作《霍元甲》配唱的同名主题曲在网上遭遇到了口水淹没。有人称其为电影中的最大败笔。

  歌迷们拿出电视版《霍元甲》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与之相比,认为两者相较高下一目了然。《万》歌词大气,弘扬民族精神,符合霍元甲这个人物的定位,同时旋律也简单上口,有直抒胸臆的畅快。而周杰伦版的《霍元甲》延续了周董一贯的HIP-HOP风格,唱得哼哼唧唧,与霍元甲爽朗利落的武侠形象相差太远。歌词更是罗嗦,那段女声唱腔“听得让人起鸡皮疙瘩”。

  和周杰伦一样被骂的还有李连杰。一些观众认为新版《霍元甲》赚了票房丢了人心,这部片子赢在炒作,输在功夫本身。人们更加怀念过去的功夫片。

  雄风初起时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问君,谁有不平事?”文者当武,武者当文,自古以来,一袭青衣、一壶酒、一把剑,行走天地江湖在诗人们的意境中从未消停过,在唐宋明清这些诗人泛滥的年代,人们从未停止过对侠道的吟唱,小到街头“路有不平拔刀相助”,大到家国“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武侠精神深入国人的灵魂。

  千百年来的武侠精神走向世界却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片让中国功夫名震世界,1971年,邵氏电影公司的影片《天下第一拳》在北美1000家主流影院上映,“KONGFU”一词从此风靡海外。

  从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开始,功夫片开始逐渐发展起来,此时的功夫片主要是神怪类功夫片和像黄飞鸿这样的晚清民国装功夫片。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功夫片逐渐走向鼎盛,1966年,张彻和胡金铨完成了两部功夫电影———《独臂刀》和《大醉侠》,以此奠定了他们功夫片教父级导演的地位,两大功夫片导演一个倾心写实,一个醉心写意,为功夫片的发展指明了两条道。

  随着李小龙的出现,中国功夫电影真正走向鼎盛时期,有人说他的四部半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门》、《龙争虎斗》、《猛龙过江》和未完成的《死亡游戏》改变了功夫片和中国电影的历史。但好景不长,在李小龙暴死之后,港台的功夫片开始走向没落,直到1981年,张鑫炎在大陆实景拍摄《少林寺》,为这一时期的功夫电影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商业新元素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徐克加入特技元素的新功夫片以及以成龙洪金宝为代表的现代题材功夫片。在传统功夫片没落之后,《蝶变》、《蜀山剑侠》、《警察故事》、《A计划》等吸收了新元素的功夫片开始加入更多的商业元素。

  与港台地区功夫片的繁盛不同,由于对武侠文艺关了禁闭,从解放初到上世纪70年代,内地没有拍过一部功夫片。直到1980年,张华勋执导的《神秘的大佛》开内地功夫片之先河。只可惜此后十余年间,大陆的功夫片难有佳作,只有何平的《双旗镇刀客》等屈指可数的几部。

  从此成绝唱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徐克的《新龙门客栈》和《笑傲江湖》系列将升华的功夫片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自此后,纵使《卧虎藏龙》意境深远,《英雄》《十面埋伏》风光如画,《功夫》里血肉横飞,吾等也只能徒自回味“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千古绝唱。心还在,人未了,江湖儿女日渐少。文/冯伟宁能打的都收山了如果不是周星驰明目张胆地将自己的第一部功夫片封为《功夫》,也许包括小记本人在内的大部分女性观众是不会掏钱走进电影院看武侠片的。就算业内人士到处宣扬中国功夫片从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开始再次复苏,并且拍得愈发惟美飘逸,再不是一介武夫的江湖恩怨,但还是有人哀叹,中国功夫片大去之期已不远矣,能打者均收山。

  随着李连杰收山之作《霍元甲》的上映,这部票房与口碑不成正比的影片最终还是让人失望。人们在期待中看到的仍是李连杰毫无创新的打法和套路,也许知道自己再难以继续飞檐走壁的神话,于是他宣布自己要回家休息陪老婆孩子,不打了。

  华人影坛第一“打”哥成龙在与金善喜的激情《神话》之后,也说不想将下半辈子浪费在棍棒之间,就算勉勉强强打一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他计划中的下一部影片则是超级喜剧片。当年领导成龙在香港影坛杀出一条“武者”血路的同门师兄洪金宝与元彪则也只是偶尔出来当个串场嘉宾,不再轻易展露拳脚,大概是怕积劳成疾扭伤了腿脚弄坏了腰。能打的男人都休息喝茶,能打的女人杨紫琼也安分在家中相夫教子,在《艺妓女回忆录》里温柔地教起了章子怡该如何如何的淑女风范。

  话说回来,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香港影坛自从徐克的武侠春风吹过之后,便一蹶不振。虽然《无间道》再振雄风,但现阶段能有《笑傲江湖》那样投资又少,好评如潮的旷世之作,已是一种奢望。年迈的打者们统统不约而同退隐江湖,宣布收工。武行小生们却个个稚嫩,一切都处在了青黄不接的状态当中。很多热爱功夫片的人说,他们想要的并不是《英雄》那样青山绿水的场面,而是拔剑出鞘的呼呼声响;不是《十面埋伏》章子怡的花拳绣腿,而是武者们精湛的铮铮拳脚。

  功夫也要与时俱进从演员到普通的武术指导,再到如今赫赫有名的袁八爷,“第一武指”见证了功夫片的潮起潮落。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上了袁和平,在袁八爷看来,电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事物,功夫片的发展是顺应电影发展潮流的。随着市场的发展,有很多新东西加入到功夫片中,新功夫片是电影发展和成长的产物。

  在拍摄成龙的成名作《醉拳》时,武打动作设计得有一定的喜剧色彩。袁和平说功夫片重在创新,因为当时许多功夫片的武打动作比较倾向于暴力和血腥,他就想另辟蹊径,在设计动作时加入一些轻松的喜剧特性,同时保持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这与成龙的表演风格也比较贴近,没想到一尝试就成功了,开创了功夫片的一种潮流。

  李小龙死后,袁和平参与了其遗作《死亡游戏》的制作,袁和平认为是李小龙让中国功夫片走向了世界,也正是李小龙的功夫电影打开了国际市场,使得功夫片长盛不衰。袁和平认为功夫片是华语电影最独特的一个片种,功夫片的转型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因为传统功夫片在大片冲击下,市场越来越小,功夫片只有加入新的元素才能重生,功夫电影才不会没落。见习记者冯伟宁花儿永不凋谢“那天我终于见到徐克的夫人施南生,虽然没和偶像徐克面对面,但和他夫人神侃我都觉得是种幸福”,谈起武侠电影对自己的影响,国内某著名电影发行公司普通职员肖非兴致勃勃,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形容他的兴奋劲都不为过。

  在肖非看来,“功夫片”不仅是华人对电影艺术的一种创举,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华人电影圈对“江湖”阐述得最为精辟的当以胡金铨、张彻和徐克等人为代表,以浪漫见长的徐克更是肖非心目中的神。

  肖非现在的工作是专门负责电影贴片广告事宜,虽然离电影梦还有点距离,但冲着对武侠电影的痴迷,肖非工作干得仍是有滋有味,业余还经常给网站和杂志撰写武侠片的电影评论。

  如同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一样,肖非的“功夫梦”开始于录像厅。《龙门客栈》是他印象中在录像厅看的第一部片,该片由武侠片宗师胡金铨拍摄于1966年,胡氏的《龙门客栈》在对白及历史背景上功夫下得十足,而且让英雄在银幕上喘气,差点正不压邪,这都开创了一种新的武侠风格。“更重要的是,胡金铨让你在电影中似乎嗅到了历史,而明朝的生活场景就如《龙门客栈》中表现的那样。”

  肖非还认为,徐克在上世纪90年代凭《笑傲江湖》的成功,不仅接过了胡金铨的班,更让功夫片由继承传统走向开创历史,接下来徐克在《东方不败》、《黄飞鸿》等片中对江湖世界极富诗意的描绘,对浪漫和现实兼顾的人文情怀,让华人对电影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虽然进入21世纪后,功夫片开始走下坡路,但李安的《卧虎藏龙》却把西方人震得合不拢嘴,在肖非看来李安其实只是对先人的一种继承,当然李安的成功也说明,功夫片作为华语电影中重要类型片还是有市场的,它就像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儿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秦小/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64,0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