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相声门·演出]捧哏逗哏 这里头深了去了(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17:04 新京报
[相声门·演出]捧哏逗哏这里头深了去了(组图)

张寿臣50年代的表演剧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相声门·演出]捧哏逗哏这里头深了去了(组图)
马三立60年代演出剧照

[相声门·演出]捧哏逗哏这里头深了去了(组图)
1976年,马季、姜昆在火车上表演

  术语解析

  “包袱”

  很多人把“包袱”和笑料画等号,这是不对的。“包袱”是相声的术语,指的是经过细密组织、铺垫,达到的喜剧效果。比如马三立说的《逗你玩》,前面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
,这个贼怎么跟小虎做游戏,怎么教他念自己的名字,经过这么多的铺垫,三番四抖,最后贼来了,把小虎妈晾在外面的被单偷走了,达到让观众开怀大笑的效果。而笑料就是非常简单的通过语言动作即时达到让观众发笑的目的,比如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一个男服务生把蛋糕扣到客人头上,这是属于浅层次的幽默手法。

  “柳活”

  “柳活”中的“柳”就是指唱,是一种仿学。相声在初创阶段就有人靠滑稽说唱吸引观众,一上来就先来一段唱,称为“门柳”,最初唱的以京剧为主,像朱绍文、范有缘、郭瑞林等,都曾经是京剧艺人,此后各种戏曲选段都可以作为仿学的对象。后来凡是以学唱为主的相声统称“柳活”。

  “贯口”

  “贯”是连贯的贯,就是讲一气呵成,麻利地有节奏地把一段词儿说出来。贯口也分不同的类型,也分不同的种类,有的是把各种名称落叠在一起,比如《报菜名》;也有叙述性的,比如《八扇屏》。

  “子母哏”

  甲乙两个人一对一句的,词儿差不多,你说一个

谜语我猜,我说一个谜语你猜。你出一个上联,我对一个下联,不太分得出谁是捧哏,谁是逗哏。

  “一头沉”

  与“子母哏”相对的叫做“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倒口”

  又名“怯口”,就是说方言。有的是从头到尾都倒口,有的是中间插一段倒口。创作时,根据内容需要设计好,表演时就使用某地方言方音来叙述或摹拟人物。语言本身具有乡土气息,也能产生风趣。方音过去多仿学河北省深县、武清县、饶阳县、安国县的家乡话,后来逐步发展到仿学冀东、天津、胶东、河南、上海等地的方言方音。

  -行规解析

  “演出形式”

  相声是民间艺术,最初演出的环境都很差,像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南京的夫子庙。一开始就跟街头便道和庙会空场,行话叫“撂地”。比如说北京天桥,旧时候那个地方不用付地租,摊贩云集,各种杂耍艺人就找空闲场地操练。相声艺人通常是用白石灰粉在地上画个大圈儿,行话叫“画锅”,观众就围在圈外看,慢慢地圈外加了几条破木板子钉成的条凳,能让观众坐下来了,再然后相声艺人又弄点油毡搭上席棚了,能遮阳挡雨了。

  到了20世纪初,北京南城陆续出现了青平阁、大观楼一些杂耍园子,相声也就从“撂地”卖艺发展到上舞台表演,跟其他曲艺形式一块表演。到解放以前,开始出现了一些茶社,1938年到1948年,常连安先生在老西单商场创立了启明茶社,这里可以说是相声的摇篮,先后有70多位相声艺人成名成家,后来有的留在北京,有的去了天津,像常氏兄弟、郭全宝、苏文茂、王长友这些相声名家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到了今天,相声也能进到剧场里面演出,剧场能容纳的观众比茶馆更多了,像最近郭德纲(点击进入郭德纲的blog)就在解放军剧院开过专场演出。逢年过节,民族剧场、北展剧场也都办过相声的专场演出。

  “节目顺序”

  一场相声演出通常是七八个节目,压轴“攒底”的是大腕。旧时候是师父带着徒弟一块儿演,开场的节目往往是最年轻、刚进门的徒弟,打个灯谜,说个简单的笑话,水平越高越靠后,辈分越高越靠后。

  “收入分成”

  捧哏和逗哏的收入肯定是不一样的,老话说是“三分逗,七分捧”,其实这是抬举捧哏的,要不人家不给你好好捧。实际情况都是逗哏的比捧哏的多,现在开明了,无所谓了,逗哏的不太跟捧哏的计较。但是旧时候,一些大师名家说逗哏的,能拿到八二开甚至九一开,说一场相声挣一百块钱,逗哏的拿九十,捧哏的只能拿十块,但那捧哏的也愿意,你要是给别人捧,可能也就五块钱。

  还有句老话叫“死分活值”。举个例子,侯宝林这样的名家演一场拿三分,名气小一点的拿一分,没名儿的拿半分,一场演出完了,把大家的分数加到一起,用票房一除,每分比如是100元,那侯宝林就拿300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3,0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