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华语电影:《功夫》
周星驰《功夫》
上映七天票房超过¥1亿
《功夫》--本报娱乐年鉴
●入选娱乐圣经年度推荐作品
●周星驰入选权力榜,排名第1位
●周星驰被评为年度最美丽的人
●周星驰以“喜剧之王”的身份入选人物史记
一部《功夫》,令人们明白了什么叫做王者无敌。
这部巨作在年底最后一周才露面,仅仅七天的成绩,便令华语影坛的2004年成为“功夫”之年。
上映第5天,已成为香港全年最卖座电影,上映第7天,内地加港台总票房破亿,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的单周票房冠军。
有专家认为,《功夫》铁定超越《十面埋伏》1.5亿元的票房成绩,而发行方表示,他们的目标是2.5亿——周星驰积聚3年功力打出的一掌,无疑正在改写中国电影的票房史。
《功夫》的王者气派,在上映之前便已展露无遗。当这部万众期待的大片,确定在去年圣诞节上映时,一众港产片为免成为炮灰,全部留守贺岁档期再出击,造成圣诞档期出现仅有一部港产片上映的罕有现象。而《功夫》带来的盛况,还远远超出一众电影人和片商的预期。
在这个盗版猖獗、票价超高的年代,上影院求购一票的人居然排成了长龙,从北京到香港莫不如此。
“疯了,简直是疯了!”影院老总一提起《功夫》就说。在他们的记忆里,从来没见过这样疯狂的场面。即使是当年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号》,也未造就如此“奇观”。杭州一家影院的副总,对这部电影最深的感触是:“电影院连门都关不掉!”
由于《功夫》在2004年仅上映了一周的时间,华语电影年度票房第一的宝座,仍属于《十面埋伏》。但,后者在收获票房和美国人的奖项的同时,从影片剧情、导演技巧到演员的表演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遭到了不少批评,而它独霸暑假档期的特殊待遇也引来了非议。
2004最受期待的华语电影,不是《功夫》,而是《2046》。但这部五年磨一剑的名导大作不但失落了金棕榈大奖,也令许多影迷感到失望。虽然巨星云集,却票房平平。
2004年收获了最多敬意的影片,是号称“用生命换来的”《可可西里》。这部没有任何明星的影片俘虏了观众和影评人的心,造就了罕见的“可可西里现象”。影评人纷纷撰文推荐观众观看这部影片,媒体和观众自发组织万人签名要求《可可西里》代表中国“申奥”(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活动,影院在影片下画后又连夜追回拷贝追加放映场次……
然而,无论艺术性还是轰动性,《可可西里》都无法与《功夫》相比。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动画技术内涵,新旧融合逼近完美无瑕的程度,就像周星驰片尾最后的一击,将一众华语影片甩在了身后。
若干年后,当人们回顾华语电影,《功夫》势必与《报仇》、《少林三十六房》、《蝶变》、《蛇形刁手》等片一起作为动作片的里程碑出现。自《功夫》始,华语动作电影开始穿越悠久的历史蜕变重生。
就像开片踢爆的足球一样,《功夫》有无数可以拿出来研究的细节,使其蕴含的智慧更加显而易见。作为周星驰编、导、演合一的开山作,其完善程度证明了国际资本+本地制作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与《无间道》系列剧本媲美。即使看似简单平常的故事结构:猪笼城寨群戏与周星驰混混生涯这两条明暗交错、相互呼应的线索处理,也远比本年度其他华语作品完善。
这些探索对于正处于困顿摸索状态的华语电影,有太多需要解读的含义。《功夫》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影片创新的可能,无数经典名片借此片回生。周星驰的胜利,更多的是观念与勇气的胜利,是香港优秀的电影传统与好莱坞高科技融合的结晶。这未必是华语电影的惟一出路,但华语电影从业者却可以从中借鉴良多。
2004年华语电影的扛鼎之作,当然是《功夫》。撰文:陈汉泽
年度国际电影:《华氏911》
《华氏911》
成本$90万全球票房收入$1.7亿
《华氏911》--本报娱乐年鉴
●入选娱乐圣经年度推荐作品
从影坛投向政坛的一颗重磅炸弹,扇在一国总统脸上一记响亮的耳光。
一个惊世骇俗的风云话题,一个超越国界的文化现象。
一个以小博大的票房神话,一次走在剃刀边缘的成功冒险。
2004年在国际影坛上引领风骚的竟是一部预算仅90万美元、制作时间也只有短短六星期的纪录片。这本身,便已是一个奇迹。
2004年的年度国际电影,不是票房高达4.36亿美元的《史莱克2》,因为这部电影值得人们记住的,除了这个数字之外便没有太多东西。
也不是“令美国分裂成两个阵营”(美国《新闻周刊》语)的《耶稣受难记》,虽然它将凭轰动一时的话题性和骄人的票房成绩在影史上留名,但它的宗教题材注定了其影响力的局限性。
更不是马丁.斯科西斯的力作《飞行者》,或收获了美国影评人几乎清一色“A”评分的《蜘蛛侠2》。前者是有望折桂的奥斯卡大片,后者是有突破的商业大片,但,仅此而已。
在好莱坞之外的国际影坛, 2004带来了许多惊喜。韩国制造了票房猛片《太极旗飘扬》和惊世骇俗的《老男孩》,俄罗斯诞生了令人惊艳的《守夜人》,法国则有《漫长的约定》,但它们的影响力基本上仍局限在本国,无论话题性或艺术性,距离国际年度风云大片仍有一定差距。
20年后,当人们追忆起2004年,想到的第一部影片必然是《华氏911》。
从去年年中到年底,《华氏911》制造了无数声惊雷:
将近50年来,第一部荣获号称全球第一电影节最高大奖的纪录片。
仅一个周末的放映,就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收入最高的纪录片,此外,它还是好莱坞有史以来首次荣登票房榜冠军的纪录片。
接着又是一项纪录:历史上首部票房超过1亿美元的纪录片。
《华氏911》令美国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奇观:保守派千方百计阻挠它的上映;自由派千方百计呼吁大家去观看这部影片。一片争议声中,美国各个城市出现了人们在电影院外排队买票的罕见景观。它造成的轰动,令所有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从去年5月到年末,《华氏911》和迈克尔.摩尔的一举一动,一直牵引着媒体的神经。“迈克尔.摩尔将拍虐俘影片”“大选夜前夕电视台播出《华氏911》”,《华氏911》放弃角逐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华氏911》为各大娱乐报章制造了无数头条新闻。迈克尔.摩尔也成为举世瞩目的风云人物,从全球最权威的时事杂志《时代》、《新闻周刊》到各大娱乐杂志的封面,处处可见他的身影。
“华氏”成为2004的流行词,它甚至还衍生出一个新词语“反华氏”,专指在《华氏911》公映后接连出炉、与其针锋相对试图消除其影响的一系列影片。然而,《华氏911》的威力无法抵挡,“反华氏”的一众影片反响甚微。
美国电影批评家协会惊叹:“《华氏911》对于我们这些世界公民来说,好比重重的一拳当面打在脸上。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影片,是最好的影片。”《华盛顿邮报》为之折服:“《华氏911》树起了一座文化的丰碑。”《纽约时报》由衷地赞扬:“摩尔的摄影机不撒谎。”
最热烈的喝彩来自普通观众。英国权威电影杂志《Total Film》举办“年度银幕头号坏蛋”票选,结果美国总统布什凭《华氏911》中的“表演”夺得这一称号。该杂志编辑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读者一致把票投给布什先生这一事实,说明《华氏911》一片实在太深入人心。”
华氏911折算成摄氏是多少度?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温度令整个2004年为之沸腾。撰文:赞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