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亚洲开始反感“韩流”? 成败得失各方评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1日16:10  精品购物指南

  尤小刚剖析 韩剧像井底之蛙

  早在2005年,著名导演尤小刚就曾在羊城晚报发表《“韩流”并非高不可攀》一文,深度剖析韩流成败,今天他又接受本报专访,再谈韩流。

  问:韩剧在中国市场越来越没人缘?

  尤:因为韩剧已经很多了,内容、形式又都差不多。这两年韩剧把自己涨得太大,就像井底之蛙一样,明明不是龙,却把自己吹成龙(听歌,blog)了。韩流刚开始时大家觉得新鲜,但时间一长就不满足了,市场份额自然下降。而且韩国执行的是内部保护措施,也就是单边保护,光输出,却不引进。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上讲,它缺乏互动也就缺乏了生存的空间。

  问:他们这种自我保护政策对中国显然不公平,为什么有些中国公司还这么买账?

  尤:韩流有它优势的一面,制作公司每年生产量不多,一年也就生产2000集左右,这也使得他们做事比较认真,讲故事的方式比较老实,化妆服装道具方面做得比较精美。但这也使得韩国演员没那么多戏演,好演员一年也就一到两部戏。不像我们,跟大跃进似的,不管是不是消化得了,不管做的人懂还是不懂。有些人有俩钱烧得就想买编剧,买演员,想马上捞一笔。

  而且开始我们缺乏文化战略部署,那时电视台买韩剧一图便宜,二图方便,所以韩剧大量充斥了九点半时段。韩国单边输出确实厉害,涨价涨得也比较高,因此整个华语地区对韩流的热情就慢慢降了,大家也变得稍微理性了。

  问:你觉得是咱们模仿韩剧还是韩剧模仿咱们?

  尤:与其说我们模仿韩剧,还不如说韩剧模仿我们之后才有了韩剧。韩剧跟我们八九十年代的叙事方式和风格是很相像的,比如《渴望》、《上海一家人》、《京都纪事》,我们九十年代就搞这些了,讲究生活细节,讲究人物关系,然后徐徐道来。后来港台剧进来了,要快节奏,大场面,我们才开始变了。韩剧严格说来,它的发展是跟在中国发展的后面,它到现在还是三大台控制,跟咱们十五年前的情况差不多。韩国政府采取了鼓励政策,制作公司拍戏给自己国内电视台定购是赚不着钱的,只是国家会给一些补助制作费,就是鼓励他们外销。这也是为什么韩国外销一下子搞得很好的原因,它背后有政府的资金在支持,不像我们基本上是自生自灭。

  问:你怎么看大批韩星来中国淘金? 韩星的表现如何?

  尤:韩国戏没有那么多,而且新演员推出机制非常快,演员没那么多机会。另外,让13亿人认识和3000万人认识,情况是不一样的。

  韩星有时耍大牌也比较麻烦,有时一下带五六个随从。当然,很多韩国人很敬业,他跟经纪公司签约很麻烦,但是一旦签约,他们执行合同很认真的。跟我合作过的蔡琳就很好,很认真,很有礼貌,演戏非常投入,我也比较满意。不像咱们某些大牌演员会干预创作,恨不得把所有戏都集中到自己头上,如果就看一个人表演,那叫秀。韩国演员没有这种问题,只不过带的乱七八糟的人挺多的,有时让人很不舒服。他们现在也会放低姿态,其实这要看我们的制作公司怎么把握创作队伍。很简单,你买我卖,你要价我还价,就这样。韩国演员表演元素的把握是不错的,他们的训练很严格,不是靠脸吃饭,也不是靠炒作碰运气的,他们真是有点本事的。

  问:中国演员在韩国地位怎样?

  尤:人家根本不让你的戏进去,你还有什么名气,顶多拍电影的人还有人知道,电视剧演员根本没人知道。没事,反正咱们中国演员可以窝里横嘛,咱这么大市场呢。

  问:你觉得韩流能走多远?

  尤:慢慢会融合的,它只不过是各种流派中的一支而已。我们也正在寻找更理性、更科学的合作。比如合作一些历史题材戏,都在努力。韩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进入很警惕,但它对中国的开放迟早会来的。

  经纪人揭秘 韩星开始对中国市场妥协

  哈韩族几乎无人不识马雪。作为光线传媒驻韩国的记者站站长,她曾策划过歌手王恩琦与“神话”李珉宇(听歌,blog)的合作、刘嘉亮(听歌)申升勋(blog)的合唱、金东万与何洁(听歌,blog)的合唱和MV拍摄,以及JunJin出演赵薇(听歌)的MV等等。韩国歌手进军中国,从BabyVox开始,到Rain(听歌)张佑赫(听歌)、李珉宇、申升勋、Take、米娜(听歌,blog)Battle(听歌,blog)、JunJin、简美妍(blog)、Star 等等,都离不开她的帮助。多年来,她通过《娱乐现场(blog)》《娱乐中心》等节目为中国观众报道了很多韩国艺人的第一手新闻,同时她还担任韩国KBS电视台国际放送的《韩流冲击波》《明星有约》节目的主持人,至今已有五年之久,不少哈韩族都是听着马雪的节目成长起来的。作为“韩流”在中国发展的领路人和见证人之一,马雪是怎样看待韩流的呢?

  要价高不代表赚得多

  记:韩国艺人来中国时总给人很难亲近的感觉,似乎有点高高在上,为什么?

  马:韩国艺人来中国最大的困难是语言不通和对中国市场的理解还不够全面,这应该归结为文化差异吧。他们带动的毕竟是小众,他们很希望走出小众群体,被更多的中国大众所接受。但他们不习惯中国市场的规则,经常把在韩国活动时的习惯带到中国来,所以经常会在中国发生不适应的情况和对中国市场的误会。

  记:韩国艺人为什么频频来中国淘金?他们在韩国难以立足了吗?

  马:与韩流初期,也就是1999年韩国歌手来中国开演唱会、拍广告时相比,现在他们的气势弱了很多。韩国艺人之间的竞争导致他们在各个方面开始对中国市场让步。而随着中国本土偶像明星的增多、明星商业价值的增加,韩国明星的身价也不像以前那么高。韩流初期,没有太多节目支付韩国艺人来中国宣传的国际差旅费,当年的BabyVox、Rain还有HOT等很多歌手都是自掏腰包来做宣传。

  现在韩国演艺市场形势不好,很多公司把中国市场作为他们的另外一个发展渠道,有的抱着试试的心态,有的随大流,看别人去中国自己也蠢蠢欲动,目的并不明确。然而,很多韩国艺人不会为中国市场付出太多投资,大部分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会有比较投机的心态,他们来到中国市场之后,真正有价值的艺人会马上得到市场认可,相对来说歌手比演员在中国市场的需求更大。我觉得所谓韩国艺人来中国“淘金”,可能是针对韩国艺人大举进军中国,以及某些艺人在中国的高价位来定义的。其实不是每次韩国艺人都高调开价,而且市场渠道不明朗,中方很难直接找到韩国艺人,就出现大量中间人,而大部分的“金”正是被中间人所淘走。事实上,韩国艺人真正的待遇在韩国是非常公开的,不会因为来中国而乱开价。

  周杰伦(听歌)在韩国是“无名小辈”

  记:中国演员及影视剧在韩国的地位怎样?

  马: 大部分韩国老百姓对中国明星的认识都来自早期的港台影片,特别是90年代的香港电影。刘德华(听歌)张国荣(听歌)周润发(听歌)周星驰、成龙等在韩国几乎无人不晓。现在的章子怡、赵薇,也是韩国人了解和喜欢的。

  电影明星在韩国的认知度高一些,而歌手的认知度就相对低得多,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平台是播放中国歌曲和中国MV的。当然近几年中韩交流也越来越紧密,韩国方面的努力也多了很多,比如韩国KBS和中国CCTV两大电视台一起主办的中韩歌会,已经办了很多年,但是却不得不承认,最近几年的阵容,尤其是中国歌手的阵容要逊色一些,往往不能体现当今中国歌坛的实力,也无法让韩国了解谁是中国的偶像歌手,就连周杰伦的名字,大部分韩国人也不熟悉,而知道他的人不是对中国音乐特别感兴趣,就是通过电影《头文字D》在韩国上映才了解的。唱片市场也一样,在韩国唱片店基本看不到中国歌手的唱片。

  但并不是说中国艺人就完全不受韩国人的关注,最近,何润东(听歌,blog)苏有朋(听歌,blog)F4(听歌),以及通过电视剧《花样少男少女》在韩国亮相的吴尊(blog)、Ella、汪东城等,都相继在韩国举办了Fans Meeting,与韩国的粉丝们见面。吴彦祖潘玮柏(听歌,blog)王力宏(听歌)等中国艺人也已经在韩国有了一定规模的粉丝俱乐部。

  心态好才能来中国

  记:你觉得韩国艺人在中国应该保持怎样的姿态才可以长线发展?

  马:首先态度很重要。进军中国抱有什么样的心态很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的艺人我认为是不会在中国有长期发展可能的,起码尊重中国市场,愿意为中国市场付出专门的努力,并且能够虚心认清自己在中国实际位置的艺人应该会走得长远些吧。我觉得韩国艺人进军中国的整体心态也是决定韩流能在中国走多远的重要因素之一。

  记:中国艺人去韩国是否有发展空间?

  马:应该说韩国的市场并不大,连韩国本土艺人都充满压力。因为韩国电视频道有限,韩国演员能够出演的本土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就非常受限制,因此竞争非常激烈,再加上电视剧基本上都是边拍摄边播放的形式,所以能够正式成为电视剧演员已经是难得的机会了。

  可能来韩国学习、培训、合作是中国艺人更明智的选择,毕竟韩国的硬件以及艺人培训机制比较完善,韩国的制作实力也值得认可,与中国的需求好好结合的话,应该会给中国艺人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帮助。

  记:你觉得韩流在中国还能走多远?

  马:其实我想用张佑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来回答,他说:大众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每个时期都可能会不一样,但是中国歌坛一定也会出现一个饱和期,大家都需要新鲜的文化元素去刺激自己的文化。如果韩流文化还依然新鲜,能够唤起中国大众的好奇和感动,还有充分的美感和优点的话,就随时都有它发展的空间。

  文化也是相互的,我相信,有一天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人也会被韩国关注。韩流目前可能还是表面和相对片面的,可能有一天它将成为中国文化元素中的一部分吧。

  结语:民族主义招致反感

  “韩流降温”的说法其实2005年就有过,但人们一面分析一面仍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韩国影视剧,甚至为韩国明星的到来而尖叫。但残酷却真实的数字告诉我们,目前韩流确实遇到了寒流,除去政府支持在下降、影视制作机构缺乏新意、明星影响力减弱等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韩国文化界某种程度上过分张扬的民族主义,引起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反感,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最大”“我们最好”的文化优越主义害了韩国。曾在韩国任教的北大教授孔庆东(blog)(blog)在《独立韩秋》中写道:“在一般韩国人看来,韩国无处不好,尤其是他们的山川,简直可以用豫剧《朝阳沟》里二大娘的台词说:‘美极啦——好得了不得!’我就见过好几个地方写着‘天下第一江山’‘天下第一美景’等。中国人每遇此种情景,几乎是连笑都笑不出来的。”同样的,韩国人的“好大”情结也体现在大韩民国、大韩航空、大长今等命名上,就连中国电视剧《长征》,韩国人也要翻译成《大长征》——这令同为亚洲兄弟的其他国家作何感想?

  似乎韩国已经认识到了危机。最近韩国电视剧制作公司协会就为“韩剧危机”召开会议,规定所有韩剧演员的酬劳每集不得超过13万元人民币,而以前裴勇俊在《太王四神记》每集的片酬高达88万元人民币。同时韩国制作公司也在绞尽脑汁寻找新的题材,比如最近的新剧是讲拍卖师、红酒商人等等。

  记者:白郁虹 吕佳 许涯男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