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啦》23期:有“武”没有“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11:49  新浪娱乐

  武侠电影可算中国特有的类型片,也是与文学挂钩相当紧密的类型片。第一部《火烧红莲寺》就取材自还珠楼主的大作。现代观众最熟悉的还是金庸(blog)、古龙、梁羽生的改编作品。梁羽生的作品老派一些,有着现代气息的《白发魔女(《开啦》23期:有“武”没有“侠”)(《开啦》23期:有“武”没有“侠”)》算是较为成功的作品。说到古龙,那些或自卑或自傲,或自傲中夹杂些自卑的男士,本来是可以和我们这个容易患上心魔的时代做一呼应,但改编古龙最成功的楚原导演,却把这处理成了悬疑剧。再说金庸,他的作品一旦进入声光影像,都有些面目全非。王晶(《开啦》23期:有“武”没有“侠”)鹿鼎记(《开啦》23期:有“武”没有“侠”)》是求其形,而不求其神。徐克小东(听歌)联手打造的笑傲江湖(《开啦》23期:有“武”没有“侠”)(《开啦》23期:有“武”没有“侠”)》只求神近,不讲形同。到了最后一部《风云再起》,完全是另谋篇章了。到了王家卫东邪西毒(《开啦》23期:有“武”没有“侠”)》是形神皆不计较,将现代人的疏离状态,天马行空地移植到了背景模糊的年代里。

  优秀武侠作品的改编显然延伸了武侠作品的能指和所指。它跳出了最传统的复仇、夺位、寻宝、练功这四大叙事元素。而借旧时的刀光剑影契合了现代人在价值观重组时的迷离。武侠只是获得身心愉悦的一个包装,内里要探询的还是朝九晚五的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江湖,以及由此带来的大而不发,但又必须面对的患得患失。在这个层面上,武侠电影的路还可以走得更远。

  李安《卧虎藏龙》同样取材于王度庐的小说《玉娇龙》,记得在国内上映时,很多人认为这片“侠气”太弱。习惯势力有时就是这么强大,在很多人眼里,一个顽劣少女的成长显然不如两大帮派的厮杀来得过瘾。但李安的这部文人武侠作品,在西方却大受欢迎。因为它在根子里,讲了一个人类共通的问题,那就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战。这大概是全世界人类都规避不过去的“武侠”。李安在这一点讲的还不是很好,它的噱头过足,弱化了人心深处的拷问。但基本意思还是表达出来了。实际上,武侠走到了一定程度,“侠”是会渐趋淡化的。谁还需要某个人去铁肩担道义,更深层的考量是,什么又是道义呢?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时代已渐渐离我们远去。而一个个有武不侠的人在向我们走近,这一点,张艺谋英雄(《开啦》23期:有“武”没有“侠”)》最为彰显。无名和残剑,都放弃了侠义,起码是小范围的侠义,所成全的是某个利益集团,抑或这个利益集团所荫护的黎民苍生。《英雄》遭人诟病的原因很多,大都置疑它的主题是否真的合乎民心。其实它的主题是有些笨重的,不是说武侠电影这一亚文化的产品承受不起这样一个主题,而是它太过虚化。使得全片那几位大侠全都面目模糊,你很难揣测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这显然在观赏性上大打折扣。

  《英雄》之后的侠,霍元甲(《开啦》23期:有“武”没有“侠”)(《开啦》23期:有“武”没有“侠”)(blog)《江山美人》、《见龙解甲》都已经不那么严格了,他们打到后来,几乎都抱着“武以止戈”的理念。这一点,与我们这个求“和平与发展”的大时代气候相当吻合。只是“侠以武犯禁”的根本已开始脱落和变形。武侠电影走到21世纪,是真的遇到了一个瓶颈。一方面,武侠电影,乃至动作片几乎成了打通海外市场惟一的一把钥匙。另一方面,中国武侠电影以丧失个性的代价,成全着中国武侠电影的新气象。赛人(blog)

开啦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