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不再遮遮掩掩的一年。大众情人和歌星,都大大方方地走出来了。
南都周刊编辑|林帆 文|叶匡政 资料整理|周执 美术设计|康哲峰
这同样是一个无法复制的时代。30 年来,上海译制片厂的辉煌时代带给观众无数经典影片,同样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佐罗》、《大篷车》曾经让上世纪80 年代电影院一票难求,盛况空前。《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则让没有其他综艺节目可看的电视观众同样不寂寞—那些迷人动情的声音,似乎就是收视率的保证。
幸福不再遮遮掩掩的一年。大众情人和歌星,都大大方方地走出来了。
《军港之夜》,让“歌星”成为褒义词。
《加里森敢死队》,是男孩子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即使会患上鼻炎,很多人也希望能有童自荣的鼻音。
译制片比如今美剧牛多了听今天的年轻人谈对美剧的着迷,我常常会流露出一丝的不屑。这不屑的原因简单,比起我们年少时痴迷癫狂的劲道,他们差得远了。
1980 年,我11岁,已俨然成了美剧的忠实粉丝。那时没有美剧这个说法,统称为译制片。记忆中,我认识电视机的同时,第一次接触的连续剧就是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那时的电视,对我来说,是一件高贵、神秘的圣器,基本上可用顶礼膜拜来形容我看电视的感觉。那个年代电视台也很小气,连续剧一周只播一次,我当时觉得一星期好像只为这个晚上而活着。到了要播出的那天,一整天心情都特别好,想到又要见到麦克·哈里斯了,心中就无比兴奋。潜水艇、实验室、各种科学仪器,许多陌生的生物学和医学名词,这些新奇的事物都让人充满向往。科学的力量第一次以故事的方式打动了每个人。还有美丽的玛丽博士,第一次让人们发觉原来知识女性可以如此可爱、洒脱,她与麦克一直都未挑明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大西洋底来的人》之后,电视就开始播《加里森敢死队》了,仍然一周播一次。这更是一部让男孩子热血沸腾的片子,讲述二战中一支由囚犯组成的敢死队在加里森中尉带领下如何把第三帝国折腾得鸡飞狗跳的故事。剧中人物个性鲜明,个个都有拿手绝活,讲话幽默风趣,
暗含挖苦。
囚犯也能成为英雄,这对当年的社会观念,可以说是极具颠覆性的。在此之前,好人坏人在影片中从来泾渭分明,很少像这部片子,展示了如此复杂的人性。从那以后,我开始暗暗崇尚血液中的野性和力量,也是从那时起,我认为男人间打打架是一件无所谓的事,对犯人也没有过去
那么坏的印象了。记得很长一段时间,班里的男同学,大多都人手一把水果刀,没事就像片子里的酋长那样练飞刀,碰到树杆或无人看管的木门,就一刀飞过去。那时听说稍大一些的孩子,还在街头成立了各种敢死队,抽烟喝酒,寻衅闹事,甚至模仿片子中的连环盗窃。那个年代虽没有酷这个词,但《加里森敢死队》里的戏子、酋长等无疑是我们心目中最酷的形象。他们吊儿郎当的姿态,他们乐观豁达的心态,他们自由野性的生命力,都成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理解男性力量的源泉。此片后来没播完便被停播了,让大家好一番心痛与气愤。据说,1980 年代初刑事案件增多和1983 年的严打与此片的播出有关,现在我渐渐相信了这个说法,如果不是我当时还小,说不定也会受此片蛊惑走向街头的。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