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79年:“小花”盛开只因春天真的来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0日19:13  南都周刊
1979年:“小花”盛开只因春天真的来了

在中国的现当代电影史上,《小花》的出现无论如何都有点横空出世的味道,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使当时看惯了传统故事片的观众耳目一新。在那个逐渐打开国门、放眼世界的时代,观众涌进电影院,重新燃起了对电影的热情。

1979年:“小花”盛开只因春天真的来了

当年《小花》集中了当时内地最美丽的两位女星,一个是陈冲,一个是刘晓庆

  第一条广告,上海电视台播出“参桂补酒”。第一部译制片,央视播出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音像公司启动,第一批歌星出炉。电影杂志第一次登了接吻照片。第一次,战争片不像以前那样,全是打仗。在很多合适的角落,小花发芽了。

  编辑|南都周刊|林帆  文|杨晋松 资料整理|周执  美术设计|康哲峰

  《小花》:陈冲 刘晓庆

  记录·回忆

  讲述人:《小花》主演 陈冲

  《小花》这个角色来找我的时候我17岁,刚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读了两三个月书,剧组那个时候天天来找我,挺热情的,给我讲剧本,给我看《桐柏英雄》(原著)的书,我觉得也挺好看的。当时没有大学生这样离开学校去拍戏的,剧组从北京动用了很多关系,才把这个事情给解决了。 当时张铮导演和她的先生,还有黄健中他们看了谢晋导演的《青春》,觉得我适合演小花。《小花》有它特别的地方,从当年那几部电影来看的话,它是比较有人情味的电影,虽然《桐柏英雄》是讲述战争的,但在《小花》里,他们很智慧地把重点移到了亲情上,表演风格也随之变得不是特别有革命符号的那种表演方法,所以出来的效果就和当年的那几部电影非常不一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王酩作的曲,李谷一唱的歌,我觉得那两首歌给了它另一张脸,给了它一种刻骨铭心的力量。人们对小花的怀念,就是对自己青春的一种怀念。

  在1979年引起轰动的中国电影的几个系列,特别能反映改革初社会面貌的各个层面。一是“文革”反思,代表作是《泪痕》,还有中国银幕上男女演员第一次接吻的《生活的颤音》;二是描写以科学家为代表的讴歌知识分子题材的,从《李四光》到《樱》、《海外赤子》,视野拓宽到日本、美国;三是反映沸腾现实生活的喜剧片,比如关于计划生育的《甜蜜的事业》,反映上海城市青年生活的《小字辈》、《她俩和他俩》;四是革命战争题材,《啊!摇篮》、《保密局的枪声》、《归心似箭》,还有《小花》。30年后的今天,留给我们回味的还是这部当年在内容与形式都有最大胆突破的《小花》。

  《小花》改编自前涉的小说《桐柏英雄》,写的是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个重要历史转折时刻的故事。该片导演张铮曾跟随著名导演汤晓丹拍摄过《不夜城》、《铁道游击队》等军事片,做过几部翻译片,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很关注。《小花》是她从谢添手里接过的本子,但她和摄影师却没有走军事题材的老路线。该片摄影师云文耀认为再走军事片之路,拍得再好也超不过《南征北战》。于是导演带领剧组把影片基调从战略思想转移到描写战争中人的命运,表现感人至深的兄妹情义。

  这个大胆的想法得到了北影厂的艺术顾问谢铁骊的支持,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还提出要强调“人情味”,翠姑跪行台阶抬担架上山的那场戏,就是陈部长亲自修改建议的细节。可以说,当年的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智慧,更需要管理者的魄力与艺术功力,《小花》的横空出世,体现了当年政府部门的文化管理真正做到了为艺术创新发展服务。

  当然,《小花》的成功离不开剧组的扎实努力。体验生活,不仅是演员必须做的功课,更是包括作曲等其它部门的任务,作曲家王酩就是在外景地写出了《妹妹找哥泪花流》,而刘晓庆更是活生生在石板山路上把膝盖跪出了鲜血。艺术的求真,使得《小花》超越了时代带来的艺术局限成为经典。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