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上林保怡做电话访问的时候,已是深夜11时,连日来他为台庆特别节目密密排练,也密密出席各项公开活动,为“孙白扬”和“我最喜爱男主角”拉票。前日,林保怡及邓萃雯出席“开心日报之最牵动香港人心十大事件”揭晓活动,喜闻“《金枝欲孽》剧集引起社会舆论关注”排第二位,仅次于“乒乓?宝”在奥运会上为香港夺得银牌。
看得出林保怡真的很重视这个“迟来”的大奖。林保怡30岁那年放弃警察的铁饭碗
,入行至今十多年,由打鼓、唱歌到演戏,一直到在每部TVB剧集中均担纲实力角色,稳坐无线一线小生地位,但遗憾的是,一直未能大红大紫。今年风水轮流转,《金枝欲孽》一片夺奖之声,连原本只是一个配角的“孙白扬”,也成为夺奖大热。采访中,尽管已是夜半时分了,疲意渐生,但林保怡在电话那边依然上着网,在博彩网站上看看自己的走势,他告知记者自己仍然稳居头位,话语中流露出一丝喜滋滋,他甚至还瞄到了名单很后很后的郭晋安……
我要多谢这部戏幕后的好多功臣,没有他们,可能就没有《金枝欲孽》这么成功。还有曾丽玲(无线戏剧部总监)。如果没有她的话,我就不会拍电视了,我会继续做我的警察。但是当年她给了一个机会我,我觉得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结果一投入这个行业,就喜欢上了。得不得奖都好,你还是要做好原来计划中的许多事情,我始终这样对自己讲:用心去做,做回自己。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对拿“我最喜爱男主角奖”有没有信心?
林保怡(以下简称“林”):是你的就是你的了。
记:感觉你对这个奖挺重视的,会一直留意自己在网上的走势。你心底里是不是特别想拿到这个奖?
林:也不是,我也不是太过重视啊。这个奖不是好莱坞的金像奖,它只是香港将军澳电视城的一个奖嘛。对这样的小奖都这么在意,将来怎么做大事呀?但,当然想拿奖了,做了这么多年,我不会说我不在乎、没信心,信心我一定是有的。但不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台庆只是一个游戏,它也是一部《金枝欲孽》。
记:你在历年的台庆中拿过什么奖?曾拿过“最喜爱男主角”或“实力非凡男演员”奖吗?
林:去年拿过“我最喜爱电视角色奖”,其他两种奖没拿过,但提名了很多届。
记:有没有觉得一直做陪跑分子有点不甘心?
林:没有什么甘不甘心的,要是拿这个奖能赚到钱,那可能就会有点不甘吧,呵呵。拍戏是一个群体工作。如果大家都认为我演得好,那没用,没一个好剧本、好导演也没有用啊;如果有一个好剧本,但是演员演得不好的话,那也就浪费了。所以我觉得就算拿到这个奖,也不代表我什么,如果拿到这个奖,更加要从头开始努力。因为这个奖就算给我拿到了,我想有很大功劳是属于幕后人员的,如果他们不编出一个好故事,我们也未必演得那么好。
三四十岁的男人很有魅力
记:你曾说过黄子华和欧阳震华是你这次夺台庆男主角奖的劲敌,但这两个人,一个躲在内地拍戏,逍遥自在;一个很少出席公众场合宣传拉票,言行十分低调。你怎么评价这两个劲敌?
林:基本上,黄子华他是在演自己,整部《栋笃神探》都是他一个人的戏;而欧阳震华与陶大宇,他们在那套戏(《青出于蓝》)里要互相分担一点。就算在《金枝欲孽》里,我也不是主角,仅仅在男演员里我是主角,但这是一部女人戏,我在里面的作用是穿插的,开始连我自己都没有把握突围而出,因为我的篇幅没有太多,可能一集里只有几场戏,如何让人留意到“孙白扬”这个角色、让人认同你的演出,唯有用心去做。这次我的设计是成功的,在一个女人戏中突围而出。
记:你觉得你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林:大家给我的评语,说这个人演戏,好像没什么一样。演戏其实很简单,我觉得是将现实生活摆到镜头前,自然地流露出一些角色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专门去演,我最怕做作的戏。所以有些人觉得我演戏很平淡,好像我跟你做这个访问一样平淡,没有太多夸张的表情。其实好多演员都在追求这样的空间,但可能有时他们对着镜头就会很紧张,我现在对着镜头已经没有什么紧张的感觉,可以很自然地去表达。
记:有评论说“无线年年闹小生荒”,能拿“我最喜爱男主角”奖的都是戏龄十年以上的中年男演员,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林:这要看小生的定义是什么,如果小生是指一定要靓仔、高大威猛的话,无线有大把,但是演技精湛的话,这就需要一点时间来培养,起码要三四年,如果你有天分、有能力的话,可能就少一点时间。本人比较特别,不靓仔,但有自己的Character(个性),三四十岁的男人可以很有魅力,是一种比较有吸引力的演员。我虽然从艺这么多年,还是经常不断地充电学习,看别人的电影,看书,希望年轻的一辈也能用多点时间学多点东西。
我和黎姿是不会结婚的
记:除了最受欢迎男主角奖,你和黎姿的搭档也很有机会冲击“我最喜爱搭档”奖。
林:我的目标不是这个奖,我的目标是男主角奖。
记:曾经有报道说,如果你和黎姿两个人双双得奖就会宣布结婚,是不是一个玩笑?
林:当然是笑话,我不会和黎姿结婚的。(真命天女出现了吗?)那当然了!
记:那么入围“我最喜爱拍档”的这几对,你看好哪一对?
林:黄子华和蔡少芬这一对。
采访:本报记者 蔡丽怡
实习生 彭莲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