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星驰之后香港基本上已经没有喜剧了。”顾小白说:“去年的《家有喜事》为了照顾内地观众,做得特别烂。目前香港喜剧电影做得非常低俗,已经开始没落了。这个与社会环境是有关系的,投资人不愿意再拍那种很本土化的东西,编剧和导演也不愿意,大家现在更加看重内陆市场这一块,拍电影的大趋势是所有华人都能看懂,更能够引起共鸣,所以香港电影界逐渐放弃了很多本土化的东西,我觉得照此下去,不光是港产喜剧,整个香港电影业在五六年之内不会有什么大发展。”
3、下一个周星驰,在内地?
与香港贺岁喜剧电影的衰落相比,以冯小刚为代表的内地贺岁电影票房上节节攀升,《非诚勿扰》在全国的票房超过了3亿。作为受王朔影响较深的冯氏喜剧电影颇有渊源:上世纪末周星驰在内地走红之前,以王朔《顽主》为代表的调侃喜剧已经有了雏形。但影评人却一直有这样的观点:“王朔是比较有个人特质的黑色喜剧。他的文学能力很强,但是他的喜剧相对的比较小众化,风格很本地化、北方化,在固定人群特别逗,不是通吃的喜剧类型。”
“华语喜剧总体而言是比较轻浮的,缺乏黑色幽默的批判深度。当然冯小刚电影有时能有所超越。我们从来就不是一个以所谓‘幽默感’著称的民族,忧郁的气质是妨碍喜剧发展的重要障碍。”朱大可说。
在冯小刚与周星驰的对比中,影评人也并不特别看好冯小刚。“冯小刚的电影处在比较常态的喜剧和高级的喜剧之间的状态,我一直都期待他能够更上一个层次,不用太考虑市场,完全的放下那些限制,不受约束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顾小白说。周黎明也认为,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不纯洁”,“《非诚勿扰》明显地看到他处处在考虑观众口味,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商业化的创作状态,他反而没有周星驰对喜剧的那种纯粹。”
如同王朔式喜剧与伍迪·艾伦的知识分子式调侃的接近,如同成龙的动作喜剧直接源自对巴斯特·基顿的模仿、周星驰《大话西游》的成功来源于对金凯瑞的模仿。顾小白认为,不管是在电影类型、拍摄技术、演员还是编剧上,中国的电影还都停留在一个模仿西方的发展阶段,其中就包括喜剧电影的创作和编剧。
相对本土性、地域性较强的内地喜剧,能否创造出周星驰之后喜剧电影的又一高峰?朱大可认为,目前的情况只能“拭目以待”,因为正在流行的冯(小刚)式喜剧和赵(本山)式喜剧,都已处在衰退之中。
“或许内地的宁浩有机会成为下一个高峰?”周黎明认为,内地的喜剧文化与香港喜剧文化有不同的传统,王朔的《顽主》发展出来的是知识分子愤怒一代式的京侃幽默,但艺术上的创作仍比较粗糙,演变到冯小刚又变得思想上没有那么深刻,拍出《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的宁浩相对来说有所超越。
“我觉得中国的喜剧电影没有什么优点,中国的喜剧整体都比较粗糙,做得太过急功近利,尤其是编剧方面做得特别差。比如《爱情呼叫转移》、《桃花运》等这类喜剧片,其实说到底就是小品和电视剧,只是搬到了大荧幕上而已。”顾小白认为,喜剧的制作应当是非常讲究的一种艺术创作,从细节到整体的风格韵味,国内的影视编剧都缺乏精致的打磨。
4、胡戈、“山寨”是新的喜剧火种?
从默片时代的卓别林、巴斯特·基顿,到憨豆和金凯瑞的雅俗共赏,再到当今好莱坞黑色喜剧炙手可热的代表人科恩兄弟,西方电影的漫长发展衍生了非常丰富的喜剧类型,包括闹剧、浪漫喜剧、讽刺剧、黑色喜剧、音乐喜剧、风尚喜剧等等,对比之下,国内的喜剧电影创作显得十分单一,搞笑的搞笑、流俗的流俗,似乎缺乏了玩味的余地。
“喜剧和悲剧都是娱乐方式的一种。但东方人更喜欢喜剧而拒绝悲剧,甚至热衷于为悲剧加上喜剧式的结局。对于一个抑郁为主导气质的民族而言,喜剧显然是一种更有效的精神疗法。”朱大可说。
周黎明认为,喜剧编剧思想性的缺乏仍是国产喜剧的最大掣肘,“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焚后即阅》在不断挑战黑色幽默的极限,可能是暴力血腥,但却潜藏着黑色幽默的实质”。周黎明说,西方戏剧的传统把正剧也称为悲喜剧,如今许多西方电影大师都非常娴熟地在悲情电影里运用一个感染人的喜剧桥段,而国内的电影编导往往拍悲剧和正剧时都不敢使用喜剧,对喜剧的理解和运用“远未开化”。
什么样的喜剧精神更能与当今人们社会心理相吻合?文化学者和影评人都提到了“山寨文化”。周黎明认为,对各种“山寨精神”应该一分为二、区别对待:第一种,以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山寨”更接近西方戏剧里的Spoof(戏仿),是针对原作的一种颠覆性的再创作、二度评论,是一种值得挖掘的新娱乐精神的苗子;另一种,以各种伪造商标、粗略模仿为表现形态的抄袭,更多地是一种无价值的侵权。
如同《武林外传》因戏仿“古代传统、江湖规矩”,创造了一种新的娱乐效果那样,戏仿和山寨是否象征了新的喜剧火种?朱大可认为,戏仿和山寨依旧是周星驰的“大话”文化的延续,他预言说:“周星驰的‘大话’还会出现各种新的版本和样式。在这个持续性的解构浪潮中,文化反叛的主题将被不断翻新。当所谓‘90后’一代开始接管‘80后’的话语领地时,新一轮的戏仿和山寨运动就会再度爆发。”
◎对话
宁财神(国内喜剧金牌编剧):拍喜剧上不了电视“黄金档”
记者:如何看待周星驰现在的危机?
宁财神:我觉得他只是在摸索新的形式,不满足现状而已。有点不合群而已。有人说“宁财神的‘无厘头’在抄袭周星驰”,其实我不觉得我是“无厘头”,我觉得自己现在还没有什么风格。并且我也认为,对一个喜剧编剧来说,有风格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周星驰以及其他喜剧电影肯定是我整个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嘛,包过我的创造我的审美,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就像“80后”的年轻人看金庸的小说一样,写作中也肯定潜移默化地受影响。
记者:有人说你主要是将“各种喜剧元素的杂拌”后获得成功。
宁财神:那首先的当然是能够搞笑,必须让大家笑,不能让人笑那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不是?当然如果自身有能力传达一种更深更多的东西那最好,不过还是要以搞笑为主。你是喜剧嘛!但我觉得你也不能简单用“杂拌”来概括我吧,毕竟创作是一件复杂的事。
当然我比较喜欢美国的情景剧,它的质量比较高,又好笑,结构也精确。相比之下,国内的喜剧编剧的确比较弱,可能我比较喜欢的喜剧编剧就是刘镇伟了。
记者:你如何看待国内喜剧电影,比如冯小刚和王朔?
宁财神:我不评价冯小刚。王朔是一代大师了,现在也不怎么写东西,他有的东西比较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物群像做得特别准确,喜剧能有这样厉害的编剧就是一件幸事……其实我觉得我也只是关心自己的写作,自己就只是个编剧而已。
有人说现在国内喜剧编剧人才缺乏,所以很难产生喜剧的名人名作。其实我觉得问题很复杂,因为我身边也有很多人一直在写喜剧呀,但是写好了就是没人买,因为写喜剧一般又上不了黄金档,最后可能坚持的人越来越少。中国的电视普遍还是有许多忌讳吧,比如不能太闹、太不严肃,这跟体制有关……
有人觉得中国的小品相声发达,喜剧电影薄弱,我觉得也不对。你看看中国除了一个赵本山,你还能数出谁来?整个中国就一个赵本山,你不觉得这种现象很奇怪吗?!就算新星小沈阳,也是赵本山那一套路的。
记者:真正本土的中国式喜剧,你觉得有没有出现过吗?
宁财神:那肯定出现过啊,宁浩就是一个,又有智慧又搞笑,结构也很精确,他的节奏做得特别好。《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我都比较喜欢。
记者:喜剧编剧的创作要求是否比一般编剧更难?
宁财神:创作《武林外传》的时候,有时是边写边拍,我在武汉写,他们是在北京拍。我觉得凭借一种直觉吧,直觉、经验,还有阅读,有些甚至也是拍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
其实喜剧创作最难的是创新,能够创新那是最理想的状态。
记者:香港喜剧电影的衰落有没有可能从内地的喜剧电影得到补充?
宁财神:我觉得,香港不只是喜剧电影在衰落,整个电影界都在衰落。这两年,香港电影慢慢放弃了一些本土化的东西,把眼光投到了内地,结果作出来的电影香港人和内地人都不太喜欢,我觉得这种尝试基本不太成功。因为香港人不知道大陆的笑点在哪里,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一个默认值,香港可能不太清楚大陆的默认值。至于内地,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宁浩的《疯狂的石头》都是不错的喜剧电影路子。(李培实习生史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