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来沪担任“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决赛点评嘉宾的敬一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对于日前央视主持人遭遇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某些质疑她的年龄与主持生涯的报道,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我是一个有一点点老旧的实验者。在《焦点访谈》这个主张前卫的栏目里,我很
担心自己失去时代感,这对一档新闻评论栏目而言是很危险的。而让我苦恼的是,我能看到这一点,但却无力改变。”
关于年龄敬一丹说她经常会遭遇这种问题:“您将来如果不干这行的时候准备干什么?”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她就要问自己“观众是不是觉得我现在就应该考虑这问题了”。她把这看作一种提醒。她觉得如果让大家都觉得她在“坚持”,就有点对不起观众了。
从个人的心愿看,她更愿意坚持得久一点,同时也希望自己能证明,随着中国电视的成熟,它不会全都是少男少女的面孔,而应该是多样的、丰富的。任何一种再赏心悦目的东西,如果它单调,它也是不成熟的。她觉得现在的电视屏幕其实挺单调的。
敬一丹说,中国电视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观众的心态也会越来越成熟,会接受并喜欢它的多样性。
现在她每个月都会到北京广播学院讲两次课,在播音主持学院教“播音”和“主持”,在电视学院教“电视采访”。她用和学生交流来检验自己的“苍老度”:“当我真正不可救药地老下去的时候,学生就不会听我在说什么了,他们眼睛也不会那样亮晶晶地看着我,也没有呼应和默契了。”
关于性格弱点在《焦点访谈》这样一个充满冲击力的节目中,敬一丹的“温文尔雅”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她自己也承认性格中有个弱点,特别不善于短兵相接,做的批评报道很少。白岩松也在他的书里写到,敬大姐在我们这一群尖酸刻薄的人里显得有点不一样。
她说自己是个挺保守的人,很小的改变都会斟酌再三。这样的好处是稳重,不好就是让人看了容易厌倦。
但对节目而言,敬一丹认为需要品种齐全的主持人:有的记者的作品是给人“刺痛感”的,因为记者这行本来就不是让社会感觉舒服的,是要让它保持“感觉”,不能麻木,这“感觉”里当然包括痛感;但还应该有另一种人,让人产生一种“隐痛”,不是那种尖锐的痛感。
敬一丹觉得自己就属于后一类,有一点沉重,在一种比较平和的表达状态下,表达一种“隐痛”。其实两者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她也一样是那种对痛苦比较敏感的人,不善于驾驭轻松的话题。
日前央视直属的央视国际网站举办的“央视十佳主持人评选”的入围名单里,新闻中心的敬一丹、崔永元、白岩松、水均益等名嘴均“落选”。有关负责人的说法是,新闻中心不参加这个活动。
一年一度的“金话筒”评选将于本月20日在常州揭晓,水均益在候选人之列,白岩松则担任大赛评委。这个由几十位专家评出的奖项的权威性无可质疑,但却没有给普通观众提供一个发表意见的渠道。
截然不同的反应是否意味着名嘴们对于观众奖和专家奖的某种“态度”呢?记者就此事询问了曾三度手执“金话筒”的敬一丹。
敬一丹表示新闻中心为什么没有报名,他们几个主持人不知道原因,也从来没有跟中心交流过。就是有一次例会上说到这事,说新闻中心不参加评选,他们也没问为什么,所以并不代表他们对这次评选有什么“态度”。
她个人觉得,金话筒它确实是个专家奖,缺少让普通百姓评的方式。这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补偿”,如网上、报纸上的评选。但任何评选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网上评选,就必须是网民,对于很多电视观众来说,还没有接触过网,他就不会参加评选。其它的方式也一样。其实现在很多观众都是农民,他们该通过什么渠道来评呢?
敬一丹对评选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认为任何评选都只是表达了一些人,某一角度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