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引言:
一个人的理想和追求,随着经验的积累,会像洗照片一样逐渐地、慢慢地变得越来越清晰,并不是我一开始就想去百老汇表演,与其说想做什么样的人,不如说选择了做什么样的人更重要。----王洛勇
王洛勇因6年连演2478场名剧《西贡小姐》,而成为蜚声国际的百老汇华裔表演艺术家,被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赞为“百老汇的百年奇迹”,“填补了百老汇历史上没有亚洲人演主角的空白”。阔别祖国15年后,2001年他登上中国话剧舞台,主演他的第一部话剧《孔已己》,此番出演电视剧《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王洛勇再现了和自己经历同样有着传奇色彩的父辈英雄。
有耐力就是英雄
为了谋生,他曾经在餐馆打工、割草、粉刷房屋;为了练好英语,他曾经把木块和石头填进嘴里;为了喜爱的艺术,他多年如一日地全方位学习。今天的王洛勇已经是维斯康星大学戏剧系的终身教授。经历过悲欢离合的历练,王洛勇感受最深的是:“坚持!只要你有耐力,坚持下去,就是英雄!”
对于《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王洛勇的理解也是:“他是有耐力的英雄!”在他的眼里,杨子荣是中国人的偶像。唱着《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的段落,王洛勇对自己清瘦、像极了杨子荣原形的扮相很是享受,但王洛勇自叹不如的是杨子荣的性格,“他很有头脑,而且有正义感,遇事不慌不忙。”
3个月的拍摄都是在东北进行的,零下30度的气温连保温瓶里的饭都能冻成冰,王洛勇被剧组全体人员的斗志折服了,大过年的,大家全部跑到山里头,吹冷风,吃面包,眉毛上冻的全是冰!就这样讲述一个上一代的故事。
演完了杨子荣,王洛勇在《空镜子》中出演皇城根下的一个处级干部,他自我感觉良好,不愿意欺上瞒下,上下讨好。王洛勇说他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说好北京话,演好这个小处长。
生活中的颗粒
1986年,王洛勇出国留学,原因很简单:好奇!那时候他留在上戏当老师,觉得不称职,于是决定出去看看。他试着给美国的学校寄了一盘磁带,恰好碰到几个老师,他们也很好奇,从没有教过从亚洲来的表演学生,这样他就被接收了。
王洛勇把生活赋予他的种种磨练称为“颗粒”。最有趣的颗粒是一次在美国问路,那是一个大冷天,为了省钱,他从纽约大学走回哥伦比亚大学,路过一个路口,问路边的一位女士,WHICH SIDE?(走哪一边?)说成了“WHICH SIZE?(多大号码?),对方反问他多大号码,他才忽然意识到,那是红灯区啊!至于最粗糙的颗粒,王洛勇回忆:“你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当你的好心好意,你的付出完全被别人否定的时候。”王洛勇一直都记忆着有次表演,导演说他演的是臭狗屎,说他的台词乱七八糟,说他一点都不努力,说他对同学一点都不友好!可实际上,王洛勇已经花了一整个晚上背台词啊!“那时候,就想打老师一拳!当心灵受到伤害的时候,你会痛恨对方的蛮横、无知,而这种痛恨往往又成为人生中的‘假想敌’,逼着你去进步,去改变!”
侥幸上了“火车”
王洛勇将自己的成功归于运气,“是我的机会好,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其实国内有那么多优秀的演员,只是他们没有在美国而已。”
其实这只是他自谦的说法。了解他的人都知道,王洛勇所有的成功故事都是与勤奋连在一起的。他的成功故事由一本叫《王洛勇:八闯百老汇的中国小子》而传开,里面记录了大量关于王洛勇的故事。
说起这本书还有一段故事。当时在美国学习东西方比较文学的一位中国学者戴凡,要做一个关于中国人在美国主流文化工作的采访,听说了王洛勇的传奇故事而找到他。写完之后,戴凡的导师看了,说:“你博士论文的题目就选他吧!”戴凡又去找王洛勇,王洛勇出于帮忙就提供了一些资料。论文完成之后,被《世界日报》看中,他们觉得很好,认为王洛勇的事例可以鼓励大家学习英文,就在报纸上连载,然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又知道了,就想请戴凡出一本关于王洛勇的书。于是,《王洛勇:八闯百老汇的中国小子》诞生了。
王洛勇当上“百老汇第一华人明星”后,美国媒体问王洛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这个‘红小鬼’从来没学过英文,现在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英文,美国怎么把你训练成这样的?”他们觉得是美国的功劳。而中国的记者采访则是“如何努力圆了自己的美国梦”。两方媒体在王洛勇的成功中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王洛勇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用他的例子,去鼓励更多的中国留学生能够不卑不亢地留学。
“其实我在百老汇表演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我当时想过,万一我演砸了,那我就在演第一场戏演完后,立刻就回国了。那一部戏已经演了4年了,就像一列火车,开得很快,我就上了,能够上去,能够不摔死,已经很幸运了。”
如同今天的回国发展,如同出演话剧、电影、电视剧、甚至教书,王洛勇一直不断地给自己设立新的挑战。把事做好,就是他的人生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