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前些日子,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代表、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籍之伟特意邀请了十多位代表,现场观摩该校2004年招生专业考试的三试现场,800多名复试者当着代表们的面完成了形象气质等六项考试内容。籍书记希望借此表明该校招生考试过程会从制度上保证考试的公正,驳斥社会传言。的确,对于绝大多数怀揣明星梦想的莘莘学子来说,国内屈指可数的几家影视戏剧类艺术院校似乎是惟一“正途”,而眼下不断升温的关于一些学院派“明星制造”黑幕的炒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学院派“正途”的公正与否以及是不是合乎社会道德规范产
生了极大怀疑。
尽管如此,每年的招生开始的时候,这些院校仍然是人头攒动,毕竟走进这些高等学府,就等于踏上了明星之路。
北京电影学院我们培养的是影视圈的高级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主任杨老师对于“高等艺术院校如何培养专业演艺人才”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为国家输送的是高级影视人才,表演人才也不例外。电影学院四年的学习,带给学生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高,还有整个环境对他的熏陶。在这里,诞生的都将是未来中国影视圈的顶尖人才,可以说,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是最高的。”
据记者了解,今年报考电影学院表演学院表演专业的考生创下历史新高,超过了1万人。北京电影学院为此成立了专门负责招生工作的招生纪检监察委员会,严厉杜绝各种不正常的现象。在包括表演学院在内的各专业考试考场,纪检监察委员会都会派专门的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做到公正、公平。
杨老师告诉记者,和那种民间的影视培训机构最大的不同是,“电影学院要为中国影视界培养高级人才。我们的目标是明星,是艺术家,而不是普通的演员。系统掌握表演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电影、电视、舞台表演创作,以及表演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们对于一名表演系毕业生的要求。”
杨老师非常强调电影学院的整体环境,“中国电影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资源在北京电影学院都有。在大学前两年,学院实施的是通才培养机制,即使是表演系的学生,他也具有导演、编剧、制片等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样将来在毕业之后,一名表演系的学生也具备了成为优秀导演、优秀编剧或者优秀制片人的潜力。”
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到校外接戏,北京电影学院有明确的规定。据表演学院副院长王劲松介绍,“学院历来鼓励和倡导学生的实践行为,只要是有好戏,大一的学生就可以出去拍戏,学校甚至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艺术档案,主动向摄制组推荐。但学生接戏同时必须拿出‘补课计划’,即落下的课程究竟何时补,商量好以后由教务处和学生处盖章。没有请假私自接戏的学生会受到学校的处分。”
对于艺术院校目前存在的一些负面的东西,王劲松老师引用了一句伟人的话说,“开放就像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难免会有苍蝇飞进来,我们应该准备的是苍蝇拍,而不是把窗户关上。”
上海戏剧学院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就是“国家队”
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长、招生办公室主任陈老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向记者明确指出:“上海戏剧学院培养表演人才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他们在四年之后,走出校门的时候,能够成为未来的艺术‘国家队’。”
陈老师说,表演系一二年级的课程相当重要,因为通过这两年的学习,是对学生艺术修养、文化技能和职业根本认识的熏陶,对于他将来做一个什么样的演员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
“四年的学习时间对于一个表演人才的培养是不是过长?”陈老师的回答是:“一点不长。”他说,“可以选择吃大餐,也可以选择吃快餐,关键看你是不是只想填饱肚子。一个演员依靠一部戏打响并不难,但是想要红一辈子就不能光靠运气了。”陈老师表示,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在潜移默化中减少学生急功近利的想法,“现在来自社会上名和利的诱惑太多了,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也是学校的责任。”
随着影视市场的市场化进程逐渐加快,上海戏剧学院的表演系课程也有相应的调整,“现在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都拍电视剧电影去了,这个现实我们必须接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适应这种变化,目前我们提出‘大戏剧’的概念,影视类的课程是发展重点,戏剧课程还是我们的传统。”
陈老师在表演系学生外出接戏的问题上这样说,“对于学生接戏我们有一个大原则,在大三、大四的影视实习阶段,可以去;但是在大一、大二时,除非是出演男一号、女一号,而且是适合学生的角色,经过学校主管院长审核剧本通过之后,才会放行。如果只是为了赚钱,跑个龙套,做个配角,对学生没有好处,我们不会放行。”陈老师还特别强调,“上戏的权力制衡制度非常健全,从招生入学到批准学生外出接戏,都不可能是一两个老师可以说了算的。这么多年来,在这个问题上上戏从来没有出过问题。”
“2004年的招生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从招生比例上来看,我们学校的文化课分数线逐年提高,去年已经超过了同类录取线30分,高中毕业生所占比例也已经提高到将近50%。我想通过四年的培养,上戏的学生都会认识到一个问题,我们将来要做的是艺术的‘国家队’,可以做明星,更要做艺术家。"
中北英皇演艺专修学校演技比文凭重要
中北英皇演艺专修学校是由中北电视艺术中心和香港英皇娱乐集团共同成立的一家培养演艺人才的民间学院机构。执行董事刘沙先生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明星。明星的诞生,演技比文凭更重要。”
刘沙说,学校每期招收学生100人左右,培训时间为1年。培训时间内不教任何文化课,通过“通才培养、独立创作、艺术实践”三个阶段的强化课程,培养演艺人才。“不教文化课并不代表学校不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明星的名气越大,提高自身修养的自我要求就越高,对学生来说,我们更重视素质,包括文化、悟性、个性以及审美能力。”
“我们和北电、中戏这样的高等艺术院校不一样,他们要完成高等院校的教学大纲,不可能把全部时间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而我们实行的是无文凭教学,全面借鉴香港和美国切实有效的明星培训机制。用最短的时间制造优秀的演员和歌手。”刘沙先生给记者举例,香港英皇旗下的组合TWINS是用七个月的时间培训出来的,“在学校中和TWINS条件差不多的女孩子不在少数,按照人家成功的培训机制,我们就可以将TWINS批量成产出来。”
-造星案例
黄磊一步一个脚印,堪称学院派造星的典范。1990年黄磊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电影学院毕业后,他考入电影学院表演系研究所,专攻电影表演创作,同时担任助教,最后留校成为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并且多年来一直拍片不断,还当上了导演。
1996年黄磊以《新夜半歌声》一片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长春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并荣获金鹿杯,从此开始了明星生涯,直到1999年主演《人间四月天》,黄磊饰“徐志摩”,以及完成首部自导自演作品《似水年华》,成为颇受瞩目的“人文剧”代表作,目前正在进行新剧《天一生水》的拍摄工作。
现在通过民间渠道寻找演员的制片方、投资方乃至导演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招数”,比如网上征选演员之类通常属于娱乐炒作方式,能走在大街上被星探一举发掘而成名的更是凤毛麟角,黄磊身处北京电影学院这一中国“造星基地”,自然拥有比常人多得多的机会走上明星之路,除此天时地利之外,剩下的仍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