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海棠依旧》的热播让女演员海清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她饰演的袁苇敢爱敢恨,个性鲜明,在剧中十分惹眼,其风头直逼两位主演。其实早在电视剧《玉观音》播出时,成功出演钟宁的海清已经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而这一次《海棠依旧》的成功对她来说更是锦上添花,还顺便让她体会了一次拿奖的惊喜。本刊记者在北京采访到海清时,发觉她简直就是袁苇生活中的翻版。对此,海清也承认,她说自己生活中就和袁苇一样是个很直爽的人,生气也不会去掩饰自己的情绪。
为了一辆道具车“绝食”三天
有一件事最能说明海清鲜明的个性。海清在剧中饰演的袁苇是一个很有小资情调、也挺富有的女白领,为了配合这个人物的身份,剧组决定给海清在戏里配上“本田”或“帕萨特”之类的中高档轿车作为她的座驾,没想到却遭到海清的坚决反对,海清表示这几款车虽然不错,但配给袁苇这个角色有点不太和谐,不能体现出这个人物身上的小资情调。后来,剧组硬给她配了一辆,她虽说没有“拒拍”,但一直闹情绪,甚至三天不怎么吃饭,以示抗议。这可给剧本策划冯海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因为这辆车是袁苇的必备道具,出场镜头非常之多。没办法,冯海找来一些汽车杂志给海清看,结果海清一眼就看中了一辆红色的两车“高尔夫”轿车,而且她的意见很快就赢得了多数人的赞同。冯海后来告诉本刊记者,他周围人没有开红色“高尔夫”的,她没办法,只好去找“高尔夫”在北京的经销商,没想到对方很支持,直接就让他开走了红色的样品车,还带天窗,这可把海清高兴坏了,因为这回袁苇真的够“小资”了。这戏拍完之后,冯海说自己虽然被“刁蛮”的海清折腾的够呛,但他对海清的这种认真劲确实很佩服,他说:“事实证明海清是对的,换了车之后确实对衬托袁苇这个人物的身份和个性有很大的帮助。”
拿到剧本后的第一件事是关手机
说到袁苇和自己的相似之处,海清说:“袁苇这个女孩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她爱憎分明,又有点大大咧咧的感觉,像个‘刺头’。她和生活中的我挺接近的,我也是个很直爽的人,只不过做事没有袁苇那么绝。”因为接这部戏前没有看过整部剧本,海清坦言这部戏接得有点冒险,“我接这个剧可以说冒了一定的风险,因为事先没有看过完整的剧本,就试了一场戏,我就觉得这场戏写的有血有肉,人物个性很鲜明,就预感到这会是一部不错的戏,这是演员的一种直觉,结果这部戏真的让我演得很过瘾。”因为剧本拿到得晚,这也让海清手忙脚乱了好一阵子,“我第一天拿到剧本后,第二天就有我很重的戏,要想演好这个人物,我总得先把整个剧本看完吧。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手机关了,看剧本,找搭档磨戏。一直到早上四点钟我都没睡,而早上五点剧组就开始化装拍戏了。”
黄健中是一位值得大家尊重的导演
拍这部戏时,那件与黄健中相关的“性交易”事件还没有出现,当记者问及与黄导演相关的问题时,海清表示黄导绝对是一位值得大家尊重的导演,在选演员上他是很认真的,海清说:“黄导演那事我仅仅是听说,我们这个戏是在那事之前拍的,我觉得黄导很敬业,挑演员也是一样。在选演袁苇这个角色的演员时,他见了很多个女演员,而我来试戏时,黄导恰好不在。因为试戏现场有工作人员拍DV资料,后来黄导还是从DV资料里看了我的表演后,定下来由我来演袁苇的,那时我跟黄导连面都没见过。黄导经常给演员很大的发挥空间,比如说我们中哪个演员认为感觉不对,想再试一遍戏,就会跟黄导说,黄导都会答应。他很信任演员。他是个比较热爱工作的人,也是个性格比较活泼的人,爱开玩笑,让人觉得他的心态很年轻。”
和刘若英演的话剧《半生缘》在香港引起轰动
去年十月,海清和刘若英等人在一起在香港排演了话剧《半生缘》,结果在香港演出时场场爆满,引起轰动。为了演出这场话剧,海清还推掉了不少电视剧,她说:“去年我演的《玉观音》播完之后,找我排戏的剧组非常多,因为很多角色都是在重复钟宁,我觉得我是有更多能量的,所以我就还是选择了演这个话剧,因为我喜欢《半生缘》,里面的人物更让我兴奋。我原来对《半生缘》的喜欢只是皮毛上,现在是真正喜欢,我觉得张爱玲的语言太有魅力了。”海清说,自己能够演上话剧《半生缘》也挺幸运的,话剧《半生缘》的制作方对她并不了解,只是因为她是个南京人,又是国家话剧演员,就决定用她了,因为让她演的那个角色就是南京人。海清说:“这是我第一次在香港排话剧,之前我也不敢想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我们时间很紧张,演出之前,只有一个月的排练时间,在香港的一个月里,我觉得这部话剧像一个孩子一样,我就看着她生出来。这部剧的导演非常喜欢原著,拍的时候一个字都没改。这出话剧在香港一共演了四场,特别轰动,要演出的一个月前,票就被抢购一空。演出期间,我在后台候场时,常常会偷偷向观众席看,观众每次都爆满,有一千多人吧。我有一大乐趣,数台下多少人在哭,基本上是三分之二的人在哭,不论男女老少。在香港戴眼镜的人很多,那我就看到很多戴眼镜的人因为哭了,就一直在那里弄眼镜,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不停的弄眼镜,这种场面让我也感动。” 记者:李枫(北京电视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