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G弦上的咏叹调”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典故:在一次宫廷演奏中,著名音乐家巴赫在大提琴除了G弦以外的其他琴弦都崩断的情况下,即兴用G弦完成了演出。而以此为名的艾滋病题材电视剧即将杀青,导演金舸说,采用这个片名是为了告诉大家:得了艾滋病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在最艰难的处境里,依然可以演奏出人生的千古绝唱。
晚上9:00到达剧组,所有人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让记者也变得大气都不敢出。果然
,在连续赶戏的疲惫状态下,刘蓓首先提出“不要采访我,很累!”;然后记者被告知另一拍摄地点的陈奕迅也因种种原因不能接受采访,所幸还有濮存昕这个重点对象。但他也非常疲倦,几次烦躁地走来走去。记者在拍摄间隙聆听了他关于艾滋病的心底呼声,对话就从12月1日他要做什么说起。
濮存昕 “年轻人让我担心”
“明天(12月1日)我和一个非常独特的剧团同台演出,他们来自四川某县,那是一个对艾滋病没有歧视的地方!他们自己组织了剧团,就在明天、世界艾滋病日来到北京为中央领导演出,通过这件事也说明:艾滋病只能通过那三种途径传播,根本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人不理解艾滋病人呢?”
说了慷慨激昂的这么长一段话,他突然停下来:“哎!你怎么不记录呀!那你能记住我说什么吗?我不放心啊,因为你太年轻了!”此刻记者突然明白,濮存昕不是在接受采访,而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大众宣传艾滋病其实不可怕——他已经超脱了一个艺人甚至所谓的艺术家的职业,“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才是贯穿他一生的称号。据说他在外地演出时,只要一有机会就找到当地领导,希望举办艾滋病防治的讲座;而且2002年他刚刚在中国第一部艾滋病题材的电视剧《失乐园》中扮演艾滋病患者,今年又在《G弦上的咏叹调》里扮演艾滋病患者的爸爸。对于这些,他坦承“我就是要用电视剧这种最好的宣传途径,号召全社会都应该像四川那个县一样!”
作为剧组里最懂“艾滋病”的一个人,作为戏里最大的一片绿叶,濮存昕说和年轻演员们搭档很愉快,但也发现真的有很多年轻人“身处危险却不自知”,“包括我自己的孩子呀!现在他(她)长大了,可在他(她)上初中的时候我担心极了——那是最危险的年纪!希望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来看我们这个戏,它是艺术,却离不开命运!”
最能反映濮存昕现在心态的就是临走前,他诙谐却又郑重地笑着对记者说:“回去和主编商量,一定要给我们多点版面呀!这样大家才能看到呀!”——看来他一面在以身作则地宣传艾滋病防治,一面也在以自身的艺人形象来换取媒体注意,换来大家对艾滋病的共同关注。
金舸 “我不想沾艾滋病的光”
如果加快速度的话,其实剩下的几场戏可以赶完,但导演金舸“不想沾艾滋病的光”,所以12月1日艾滋病日到来之时,剧组还在片场紧张拍摄,而不是在新闻发布会闪亮登场——从这一点看来,此剧是真正想做成“寓教于乐”的电视作品,而不是“艾滋病教育宣传片”。看看导演是如何处理一些矛盾的:
催泪弹——“我首先要它是一部好看的电视剧,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来看,然后他们才能进一步接受我表达的关于艾滋病认识的理念,否则在这么紧张的生活节奏里,谁有空看一部枯燥的宣传片呀!所以我在剧情上设置了亲情、爱情等多种‘催泪弹’,在以电视剧本身的魅力打动人这方面,我有信心!”
触目惊心——“在艾滋病传染的三种途径中,除了母婴传染外,毒品注射传染和性传染都是非常触目惊心的。在表现它们的时候,我既不想回避又不能过于暴露真相——中央电视台负责审片的人可盯着我呢(笑)。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有力量的,尤其是当你看到很多血腥残酷的行为是花儿一般的青年人做出来的时候。但除此之外我尽量拍得唯美一点、凄美一点。”
古典情怀——“戏里有很多明星,比如濮存昕、陈奕迅、刘蓓等,但主演是个从来没有‘触电’过的年轻女孩子。因为她本人就是个拉大提琴的——这也是我在试了很多个专业演员的戏以后决定的,从很多人里挑出来的,她虽然不是职业演员,但身上的那种质朴、那种拉古典音乐的感觉都太符合剧本了!全剧也一直贯穿着这种古典音乐的情怀。我自己是不是对古典音乐有研究?谈不上研究,很喜欢吧——别忘了片名是我想的啊:《G弦上的咏叹调》!”
探班当天,正赶上一场濮存昕扮演的父亲和女儿争执的戏,前者扎实的表演功力让人不出所料,但女主角却连拍五条都NG,不是哭不出感情,就是喊不出力量,但导演每次都耐心地跑过去给她说戏,最终她充满感情的哭腔“爸爸,我对不起你!”得到大家的一致通过。
希望这部电视剧的播出能引起一定的反响,能让广大观众明白艾滋病到底离自己的生活有多远,如果人人都能正确认识艾滋病,濮存昕就不会像他在剧中所说的台词那样了:“你爸我现在就是那根G弦,就快要断了啊!”(吕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