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明星全接触 > 导演陈逸飞上海去世专题 >正文

陈逸飞:我还是个浪漫的人(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4月10日20:52 南方都市报
陈逸飞:我还是个浪漫的人(附图)

储璨璨/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陈逸飞1946年出生于宁波,1980年赴美留学,1983年于纽约哈默画廊举办首次画展大获成功,42件展品全部售出。1991年,他的浪漫写实主义作品《浔阳遗韵》以137万港元价格打破在世华人画家的画作拍卖最高纪录,他的油画《山地风》保持着目前的华人画作拍卖价格最高纪录。

  除了绘画,陈逸飞也涉足多个领域,包括1992年开始拍摄了电影“海上三部曲”,
开办服装公司等,最近他的工作是推出了一本厚达416页的时尚杂志《青年视觉》月刊。

  深入的谈话的确可以让你更了解一个人。2001年12月末,在进行这次采访之前,很多人先告诉我陈逸飞的一些传闻,比如他的画作有多值钱,还有他是如何的不安份于绘画。

  但陈逸飞的一番话改变了我原来的印象,除了更为了解他的美术理念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了解了陈逸飞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态度:他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做得很努力,很顽强,他运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你还可以对他再苛求什么呢?         ———曾光明

  【办杂志的目的】

  问:你的本行是绘画,怎么会突然想到去做一本杂志呢?

  陈逸飞:我觉得我们的这个时代是个补课的时代,二十多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从很多方面来说,我们是在补课。现在从我们这个职业来说,我实际上关注的是“生活质量”,简单说就是好看难看。

  十年前我们是为生活而消费,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是为生活的质量来消费,在这个阶段里,我们有许许多多可以拿来的东西,我没有什么创造发明,我只是凭着我一个视觉艺术家的眼光,把一些看到的好的东西用回来,这样自己肩膀也不那么沉重,不要想自己做什么大事。只要把自己经历过的那些好的东西,觉得可以在这里用的,把它实实在在的,踏实地结合这里的环境,让它有生命力地生存下来。

  问:因此你选择了一本杂志来表达你的想法。

  陈:我在5、6年前就想做杂志,一方面是关注,一方面是觉得国内杂志在某些方面可以改善,这次想做本视觉杂志,能够做到与一般的时尚杂志稍有不同的角度看,是有意义的杂志需要几个方面:更多的信息量、新的信息量、可收藏。希望这本杂志像一个课本,可以普及美学教育。

  【做事要与众不同】

  问:这本杂志令我联想到你最初的成功画作,都是显得与众不同。

  陈:我常说,你每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首先想做得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从商业角度来说就是“卖点”,从艺术家角度来说就是“高光”————有“闪亮点”的东西,容易让人认识的东西,当然这里边也需要辛勤的劳动,要有勇气去做。400页的杂志,做一本两本容易,但要永远保持一定的水准,那就要看一个人做事的态度。

  问:每期400页的杂志,哪里来这么多的信息呢?

  陈:信息看你怎么做,我有一个好的信息渠道,我自己又是搞视觉艺术的,比如我就知道纽约西边有一个杀牛场,我能说出上边有一个很好的卖椅子的地方,朋友有时说陈逸飞你是不是在做不相干的东西,实际上这就是我的专业,跟我的绘画是一脉相承的。

  【怎么称呼陈逸飞】

  问:你觉得你现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你会给自己什么头衔?

  陈:最近上海要办个世界艺术大学,我是作为研讨会上的主发言,当时主持人过来问我怎么报我的头衔,我说你就叫我“视觉艺术家”或者“视觉艺术工作者”吧。今天用“美术”工作者这两个字已经过于传统了,那次请来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学院的校长,谈到学校的比例时,新媒体、多媒体的课系大大超过了原来的“架上绘画”,比例倒过来了。

  过去绘画的功能主要是记载,当时没其它手段,随着时间发展,照相一出现,这个功能就削弱了,所以近一百年来的各种绘画流派的出现,像立体主义、结构主义等都是对照相的反动,后来还有了电影电视、多媒体————艺术家本来就是用载体来表现自己心灵感受的职业,他现在有那么多的手段,为什么一定要用架上绘画?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压在一块布上,一张纸上呢?所以所谓“视觉艺术工作者”就是指所有眼睛能看见的,都是你应该关心的,应该参与的,甚至应该贡献的,我想这就是艺术家的责任。

  【艺术与商业】

  问:很多人觉得你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陈:但我强调我做的是一个视觉产业,这个产业是一个商业流程,是产品就要流通和被人接受。

  从1992年开始我拍电影,拍“海上三部曲”,明年可能还要拍一部《戏子》,这还没什么争议,因为中国拍电影的好多人都是做美术出身的,像冯小刚、冯小宁、张艺谋、何群等等;后来做服装有人就开始奇怪了;再后来我又开了模特公司,三年前我开始做网页了,还有很多。有人就会议论,但这些东西有一样相同:都是看的东西,通俗说就是好看、难看,我并没有去买股票,我不做跟我不相关的东西,实际上我做的都是跟眼睛打交道的事情,这个上边我有发言权,我也应该去做。

  一个艺术家应该参与到生活中,所以你想说我是商人也没关系,我见过许多当今西方艺术家的生活状态,这样子是很普通的。

  【创造来源于好奇心】

  问:会不会是大批量的作品减弱了艺术的感觉?

  陈:我觉得这要看情况,实际上艺术家应该有更多的作品在社会上流通。毕加索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有几万件的作品在流通,不是说画得越少就值钱,没这回事,毕加索也是爱玩的,他也做陶瓷、拍电影。

  艺术家做很多事的出发点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力的起点,有了创造力后可以发挥他的想象力,做许多的事情,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活跃的想象力是我们现在艺术家最缺的东西,我们现在的艺术家很多是固步自封、孤芳自赏,把自己关在阁楼里,希望变成一个梵高。所以我还有一次讲笑说,要不要我把耳朵也割下来(像梵高一样)?

  问:因此你很乐意去做各种不同的事情。

  【艺术家的职责】

  陈:我从来就不后悔我做过的事,我后悔我没有做过的事,可惜人生太短,我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做完所有的事。另一方面,每个时代对艺术家的要求是不同的,今时今地的艺术家没有什么大事,就是“拿来主义”。

  像上海,远看很多高楼大厦都很漂亮,但你看到细节却不能令人满意,这些问题就需要视觉艺术家去解决了,在中国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去做这些事,而且这也是我们的天职,我们不该把自己放在不恰当的地位上,我们就是些熟练工,因为我们的眼光好,用我们在视觉艺术中训练出来的眼睛,去把城市和人们装扮得更美。

  【陈逸飞的价值】

  问:这个想法在国内算普遍的想法吗?

  陈:前两天有一位很权威的美术学院的院长跟我说,三、四年前我们还说,陈逸飞又拍电影又卖服装,不知道他想干什么,现在我们教育要改革,要办摄影系、设计系,实际上就是要做你做的这些事,但他说他的阻力很大,这说明很多人逐步在理解。

  问:有人说你不像个画家。

  陈:我出生的时候,我母亲从来没有在我的名字后面加上画家两个字,我没有任何的理由不去做这些事,就像你刚才说的人家有非议呀,我也会听到,但我为什么不能去做这些事呢?不要说我是一个艺术家,我就不是艺术家又怎么了?这些事是很私人化的,因为我有点名气才会被人关注。

  如果我老的时候回想我做的事情,我觉得我做每件事不可能达到极致————这里有各种原因,包括社会原因,我个人的认识能力,我的悟性等,但有一点我会为之自豪,就是我做的事可能给了一些朋友一个讯息——艺术家可以去做这些事,而且应该去做这些事,我的价值就在于此。

  【拍电影出于好奇】

  问:你是怎么又开始去拍电影的呢?

  陈:我拍电影也是出于好奇心。小时候总觉得电影很神秘,拍电影是从小的一个梦。当时我拍卖取得了一点成绩的时候,我想把画风题材改为画上海,又想到很多人不太了解老上海,于是我就猛生了一个想法:拍《海上旧梦》。所以我也跟人家说,我实际上并不商业,我在拍卖最高潮的时候,那时只要有一张就可以卖最高的价格,我突然不画画,改去拍电影,把画来的钱都用去拍电影了,实在不够钱就又画一张,一共拍了三年。

  当时这部电影出来的时候,好多人都说“电影还有这个拍法?”但很多人都说他们很喜欢。因为有了这部电影,后来我又拍《人约黄昏》这部故事片。

  问:拍一部电影你在其中的参与程度有多少呢?

  陈:所有事情都参与。我是导演,但小到一件服装的钮扣我都会去斟酌。我把所有的从创刊到停刊的《良友》画报,拿了一套影印本每天在看,所以我可以说我拍的上海还是像的。

  我当时很专心想把上海拍得像,为此我等梁家辉等了好几个月,就因为他们给我周润发、刘德华我觉得不很像。

  【明年开拍新电影】

  问:为什么会选择了《人约黄昏》这个故事?

  陈:我觉得徐〓本身就是个很有意思的作家,他是法国留学回来的,后来做了小报记者。拍他的这个故事我觉得我是尽了力了,而且拍了这部片后使我后边有了勇气再拍电影,因为这部片子后来入选了戛纳电影节的“金色焦点”,又得到了欧洲很专业的专门给摄影的大奖,但我们都没有去领——开始以为拿不到,所以都没去。(记者:画面优美得到认同。)如果你说这是部画家电影,我也很高兴。

  现在这部电影还在很多地方放,大家也接受它,但它毕竟只是第一部,接下来,明年我就要拍我的第二部故事片《戏子》。

  问:新电影筹备进行到哪一步了?

  陈:我已经准备了好多年,各项工作都在开展。故事就是讲一个戏班子里的交叉的艺员的爱情故事,是个完全新创的故事。

  【到底还是浪漫的人】

  问:除了这部电影还有什么工作?

  陈:这之前我还拍了《逃亡上海》,为这部片子我跑了世界很多国家,找了所有重要的曾逃亡上海现在还活着的人,包括美国前财政部长在内,还请了二十多家犹太人回上海。

  问:拍这部片子又有什么来历,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

  陈:故事是来源于我在纽约开画展的时候,有一个犹太老太太要见我,她一开口就是几句很地道的上海话,很老的上海话。她告诉了我上海收留犹太难民的故事,所以我就想上海人本身都不知道他们做过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光荣的事。

  我想把这个东西记录下来,我求的不是回报多少,我明明知道纪录片是卖不了钱的,在国外也一样,但我想,把这份东西留下来,过了多少年再看它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你说我很商业,其实我也不商业。

评论 | 星光无限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