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最佳打斗”提名的章子怡热裤出席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我的同学老王是一个标准的电影爱好者,因为他在大学学习的是东亚研究,主攻亚洲电影。每有学生见他,他就摆出一副好似在竹子上晃来晃去的姿势,看上去颇得李安的真传。
大约1个月前,美国著名的《新闻周刊》用《卧虎藏龙》女主角章子怡做封面人物,完成了一个长达21页的中国专题,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提高。老王在课堂上自
豪地把这期的《新闻周刊》拿给美国学生看。要知道,能上《新闻周刊》封面的,除了新闻人物,起码也得是各国“省部级”以上高官才行。
谁料刚过了2周,美国学生也自豪地拿了一份报纸来给老王看,这是一份《纽约邮报》,这个报纸的封面配图上也是章子怡的《新闻周刊》,可是这份《新闻周刊》凑巧掉进了马桶里。
人见人爱的章子怡一下子从“省部级”掉到了“马桶级”,不但让许多fans大为愤懑,甚至连许多在美国的中国同胞都看不下去了,有不少华人团体通过网络和邮件表达了他们的抗议之情。
其实,《纽约邮报》的编辑很委屈,他们在一个新闻组中发表了文章,解释他们的本意并不是要让章子怡呆在马桶里以激怒章子怡的同胞,而是通过这个图片来反映对《新闻周刊》在政治压力下收回美军亵渎《古兰经》报道的不屑,只不过他们恰巧选择了有章子怡作封面的那一期。但是老王问我一个问题,我也愿意将其转述如下:“Why Zhang Ziyi?Why Chinese?(为什么是章子怡?为什么是中国人?)”
章子怡只是一个符号。在2005年的春天,这个符号并不简单,她预示着中国人在美国媒体上真正扬眉吐气的一天。因此章子怡就成了“中国世纪”的符号,或者说得干脆一点,就是中国的符号。
中国发展的年代,也是中国民族情感最为脆弱的年代。一个渴望崛起的国家,必然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整个世界的认同和尊敬。因此,如果中国人把自己在世界最发达国家一个媒体上的形象,看作这个国家所有的人对于中国的看法,往往会把一件单纯的事情复杂化。其实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是多元的,而《纽约邮报》的做法,其实并不能改变整个美国的普通人正在逐渐改变的对华态度。
即便如此,我也并不能接受《纽约邮报》的恶劣行为。从文化差异上来看,马桶是中国人认为最低下的事物之一,放进马桶里,是对人格最强烈的羞辱。其实大多数在海外的中国人,都有着比本土中国人更加浓重的民族情结。尽管我们相信,《纽约邮报》只代表了美国文化的一个极端特质,并不是所有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感受,但是我们仍然有权利宣泄我们的情绪。这可能就是文化特质的悖论了。
老王在他的课堂上展开了一个关于这个案例的讨论,他的许多美国学生,那些十七八岁、对中国热切爱好的年轻人中有许多人都表示,如果克林顿或者布什也被这样扔进马桶,他们感到毫不奇怪。有几个同学甚至质疑中国人神经过敏。但是老王问他们,如果你们到中国来玩,发现布什的头像被中国媒体扔进厕所,你们有什么想法呢?孩子们继而发生了争论。我和老王都知道,有些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你可以把它称为民族主义,但是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民族情感的固化,而不只是一种主义。骆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