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一阵高跟鞋的连串脆响,一个“万人迷”般S身型的女子,头戴遮阳草帽,面罩薄纱,娉婷而来。6月20日,她一条直线地来到互动电影《谁说青春不能错》设在北京的海选现场报名点,拿出笔填下报名表,现场瞬间沸腾了。因为她填上了“姓名:芙蓉姐姐,年龄:28岁……”
她,就是传说中那个每天有5000人同时在线等待她的文字和图片的“芙蓉姐姐”;
她,就是那个网上人气最旺的论坛明星,当今网络红得发紫的人儿。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芙蓉姐姐”四个字进行搜索,得到的是574000条查询结果。并且在最近一段时间,“芙蓉姐姐”的人气已经迅速由网络扩张到了平面媒体,《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等都对其进行了报道。
一个网络博客,她何以红到如此地步?
“芙蓉”现象
“芙蓉姐姐”的“气质”风靡网络
经典话语: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的身体。
“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以前同学评价我的原话)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出来。我总是很焦点。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的身体……”几个月前,清华的校园BBS上出现了一位不拘一格的“才女加美女”,除了对自己外形的描述,她还自述了自己的传奇经历:三次高考和三次考研,曾是清华、北大外“考研族”一员;1997年高考前,曾遭遇“险象环生”的车祸……“芙蓉姐姐”以别样的文字和独特的自拍照片迅速风靡全国各大高校BBS,也蔓延至整个中文网络。
“芙蓉姐姐”成名也招骂
经典话语:想不出名都很难!
“芙蓉姐姐”是否真如自己的自述一般“才女加美女”、“外形妖媚性感”、“气质冰清玉洁”?非也!看到频频见诸网络的“芙蓉姐姐”照片,闻其名而阅读她的文字,大多数人对其有这样一个评价:既无撩人的外貌,更无“木子美”那超逸的文字。
但在网络无界限的延伸空间里,“芙蓉姐姐”却以她执著的“网络秀”引发了轰轰烈烈的网络狂潮。虽然很多网友对“芙蓉姐姐”的迅速蹿红大惑难解,但是即使是骂她有病的人,却也会去网络上找寻她的照片,并在论坛上愤愤地丢下几个大骂的匿名帖子。这样的人与这样的行径,恰恰构成了“芙蓉事件”中最有趣味的一幕。正应了“芙蓉姐姐”形容自己的一句话:“想不出名都很难!”
专家视点
泛偶像时代的审美疲劳成就“芙蓉姐姐”
对于“芙蓉姐姐”的走红,《中国青年报》上的文章如此说:“芙蓉姐姐”在网络迅速蹿红的背后,与其说满足了人们好奇的目光,不如说恰好迎合了某些人心中隐秘的欲求。
在这个泛偶像的时代,有太多风彩照人、气质高雅的“星”和学富五车、雄韬伟略的“家”,他们固然值得仰望和崇拜;但是,这也是一个反偶像的时代,当正统的“偶像文化”被推到极致后,许多人产生“审美疲劳”,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颠覆传统、告别英雄、躲避崇高。“芙蓉姐姐”的出现和风起云涌正是如此:“她颠覆了理想型偶像的高大全,掏出大众心中的真、小乃至庸常的一面,甚至以反讽、自嘲的面目出现。”殊途同归的是,在民众的集体狂欢之后,所谓的反偶像,最终又走上了炮制偶像的路子。
心理学家:“芙蓉姐姐”有轻度自恋
记者就“芙蓉”现象,专门采访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表示“就‘芙蓉姐姐’的做法来看,应该是有轻微的自恋倾向。不过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恋情结,只不过展现的方式不一样。‘芙蓉姐姐’的出现正好顺应了大众的期待——另类。”
社会学家:对网络作秀行为感到堪忧
归根结底,“芙蓉姐姐”的走红还是因为网络这个平台,其实像“芙蓉姐姐”这样的行为在网络上早已不是什么奇闻,“木子美”、“竹影青瞳”、“流氓燕”,她们都以一种在常人看来离经叛道的奇特方式在网络上刺激眼球,并轻松地名声大噪。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想“出奇制胜”,甚至不惜成为“呕像”,而大众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德育心理学老师吕澜分析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强调张扬个性,同时由于社会竞争等原因导致他们做出一些反叛、出格的行为。一些人急于成名,而在正常途径没办法达到的情况下,他们就开始做一些出格的,甚至是背离社会道德的事情来吸引人,以奇制胜。
但是一些社会学家对网络做秀现象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今天有“芙蓉姐姐”,以后难说会有人选择更加过激的行为来引人注意,比如说,在短时间内已有“芙蓉哥哥”出现,如果社会只是对此包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鼓励,就会造成社会道德边缘化。当社会价值观念因此变得模糊,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本报记者 乔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