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模特业就像一台崭新的正在高速运转的机器,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故障。故障出现并不可怕,关键是你要能及时地把他修理好,让它重新运转起来。”看到日前于模特比赛中传来的种种非议与争执,不由得想起原中国职业模特委员会总干事姚戈关于模特业现状的这番评价。
我们开始关注,中国特色的模特选拔机制未来何去何从,比赛中涌现的“好苗子”
怎样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走近姚戈,听他分析十年风雨洗礼,中国模特行业路在何方。
中国模特业还没和国际接轨,没有注重未来就永远没有希望,姚戈直言模特业赛事繁多的怪现象——
如今是东方宾利文化发展中心董事长的姚戈,从行业协会走进模特公司,却没有多少商人气息,他一直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姚老师,而不是姚总。谈到行业“绯闻”,他直言不讳。
我们的采访也从“绯闻”开始。
记者:中国的模特大赛似乎是伴着“绯闻”成长起来的,从最初的社会不认可,到今天龙蛇混杂,总能不时地爆发出异常声音,是什么左右了我们的模特大赛呢?
姚戈:我们不能总是向媒体或公众投诉“抓黑手”或者揭开“暗箱”,这样只能对中国的模特大赛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直接伤害到中国的模特业。毕竟我们也有存在了十年的知名赛事,它们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蜕变着,在痛苦中挣扎着,但没有人说放弃,也没有人要求社会同情,看着一位位从比赛中走出的小女孩,成长为T台的女神,它们就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要知道,我们不同于欧美国家的模特行业,中国有着它特殊的一面:国情不同,时装业发展不同,这些都决定了不能简单地把外来的东西照搬,或者一味地模仿,那样做只能束缚住自己的手脚,甚至连生存都无法保障。法国模特业一直以来都是依附于服装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模特业如何靠加工业发达的时装业带动自己?时装行业发展到今天,拥有这样那样的名牌,模特公司依然无法依靠时装行业而生存。更不要说我们的模特大赛了,没有人能左右大赛,就像没有人能左右公证一样。但是未来的选拔要从比赛开始。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记者:您一直在强调我们不注重未来,那比赛本身不就是挖掘未来明星的活动吗?
姚戈:比赛不是一场游戏,要为结果负责。目前中国的各类赛事层出不穷,包罗万象,大到国家、世界,小到地方、乡镇都在举办模特或选美大赛,但这些赛事背后都带有鲜明的商业目的,注重表面的浮华,隆重的总决赛颁奖典礼成为这些赛事的休止符。由于缺乏赛后对获奖选手的培养和包装,大量的优秀人才荒废消失,还在社会上造成了参加大赛就能一夜成名的假相,错误的导向使许多追求梦想的女孩迷失了方向,也使本来美丽的事业蒙上了黑暗的色彩。
这不是我们做比赛的目的。我曾经深入地了解过日本奥斯卡时尚推广株式会社每年举办的全日本美少女大赛,这一比赛在日本非常有影响力,比赛定位在选拔娱乐界及模特界的新秀上面。选手年龄限制在13岁左右,对优秀的人才他们投入重金“量身定制”:三年免费培育,除了必修的文化课外,更多地增加她们的专业技能,成熟后推向娱乐界。当今日本最红的米仓凉子、菊川怜、上户彩等都是在历届全日本美少女大赛中发现和培养出的佼佼者。仅上户彩一人去年就接拍了17个广告,成为2003年全日本年度“广告王”,她每次的广告价位在3000万至5000万日币,约合200万元至350万元人民币。“奥斯卡”的经营战略为中国的模特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为什么他们的比赛形式简单、过程单调,甚至说十年都没有变化,却能在国内取得支持与关注?对未来培养太重要了。拿了美少女的冠军或者单项奖,就迈进了辉煌的事业。将选手与公司的利益紧密相连,暗箱从哪里来?黑手能干什么?
找问题看出路,市场在哪里?与国际怎么接轨?姚戈坦白“星赛”困惑——
记者:我们大赛的历史已经超过了十年,如今又有那么多的国际赛事进入中国。您说我们离国际接轨还有距离,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姚戈:意识很重要,对市场的理解更重要。我们做模特大赛的历史的确很长了,以前应该说比赛办得很正规,更侧重于专业性,是圈里的事情。而那时候的市场也清晰简单。从1989年开始,我们就有李昕、谢东娜、陈娟红等模特走出国门,去参加世界的比赛,也许她们的成绩没有今天的模特好,但却让服装行业,甚至让国际上很多设计师认识了她们。
但到了今天各种国际比赛主动进了家门了,却离真正的国际更远了。商业目的取代了专业目的,模特的职业性越来越遭到忽视。很多外国比赛不是来提高我们行业水平,促进我们发展的,是来赚钱的,是来搭乘“美女经济班车”的。与国际接轨,不仅仅靠引进几项国际赛事就接规了,更需要学习人家的操作程序,尤其是对比赛获奖选手的推广和包装,如何让中国出现真正的超级模特。我们的市场环境还存在着问题,应该说使用模特最多的是时装业,而恰恰是一些设计师在使用模特时否认模特的价值,不付费,少付费现象已让越来越多的模特和经纪公司头疼。为什么说没有超级模特,中国谁肯负担超级模特的费用?中国哪位设计师能带出超级模特?还是得一步一步来,环境成熟了,才能有所作为。
记者:这种考虑也是在中国模特之星大赛十周年时冒险求变的原因吗?在比赛越来越多时,为什么要减少获奖选手人数?这样做会不会导致以后“星赛”选手来源缩减?
姚戈:应该不排除这样的顾虑,说实在的,最初我们有些困惑,被市场所迷惑了,不知道做了十年的中国模特之星大赛要往什么方向走。与媒体合作是一条出路,但更能解决问题的,是赛制的改革。
在这个时候缩减获奖选手的数量看起来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因为有些比赛已经取得了成功的先例,他们根据市场重视获奖选手,并习惯用名次来衡量模特的价值,在比赛过程中设立各种奖项,甚至在一个赛事中出现两位亚军,三位季军,这些做法也是被逼无奈,目的是让选手走进市场的时候能拥有更多的光环,积累宣传的资本。而很多模特也借着选美等其他途径让自己迅速增值,来适应目前的市场状况。但这仅仅是市场需求下的一种策略。
我们也需要一种策略,目前中国不缺比赛,更不缺冠军,每年都要产生十个八个冠军,而十佳就更数不过来了,最缺少的还是后期推广和培养,一个比赛,真正的造就了多少T台明星?很多好选手可以说只辉煌了那一夜,随后就销声匿迹了。所以作为比赛来讲,只有着眼于未来,才能获得广泛的市场。我们的获奖选手虽然数量少,但每个奖项都是为选手量身定做的,按照他们的特长来定向培养发展。冠、亚、季军还要被送到新加坡兆璟国际学院深造学习。这也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宁可少而精,也不想让优秀的人才碌碌无为。我相信这样做只会增加选手对比赛的认同与向往。
得奖不仅是一份合约,更是一个双赢游戏,规则不容破坏,姚戈重新定义冠军——
记者:大家都很清楚在比赛中获奖不过是进入行业的一把钥匙,也就是换得一份合约,甚至有些人都没有得到合约,那选手们为什么还要频繁地流连于各种比赛呢?
姚戈:以前的比赛是这样,但如果一直都只能起到敲门砖的作用,那终有一天会被市场所淘汰。1986年,中国模特石凯以私人身份参加第六届法国国际模特大赛,排名12,并获特别奖,这是中国姑娘第一次在国际模特大赛中出现。1989年秋,北京举行了第一届"中国最佳时装表演艺术大赛"(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的前身),叶继红夺冠。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专业模特比赛。1992年,曾在第二届中国最佳时装表演艺术大赛上获得冠军的陈娟红在美国举行的"第十三届超级模特大赛"中荣获"世界超级模特"。两次获奖也是陈娟红走向世界T台的起点。而历届中国首席名模也同样都来自比赛,上海国际时装模特大赛造就过马艳丽、姜培琳,中国模特之星大赛走出了王敏,而中国职业模特大赛,更是为中国模特舞台选拔出了李娟、刘多、戴小奕这些新生代模特。刚刚举办几届就发展迅速的CCTV电视模特大赛,让龙蕾成为T台宠儿。
这时候很难说是大赛成就了名模,还是名模的出现,带动了一个又一个模特比赛。但毕竟出名模的比赛,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记者:那比赛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又能记住几位冠军呢?
姚戈:这就是为什么要着眼于未来了,在过去,一年能出几位冠军?现在每个月都要诞生三两个冠军,不仅机会减少了,竞争激烈了,现有的比赛操作方式也压制了优秀模特的生命周期。
其实每家公司都想要培养和推广旗下的模特,尤其是曾经拿过奖的选手。但是市场竞争太过激烈,于是出现了为支付模特培养的费用,收取高额代理费的做法。同时为了回避风险,增加签约期限,这样做短期的成效显著,但好像暂时休眠的活火山,随时都有矛盾产生。我们减少奖项,精中求精,也就有了更多的精力与财力来打造这些优秀的选手,让她们在时尚圈中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中外模特选手参加比赛的心态有所不同,中国的选手老想着一夜成名,功利性太强。这是受到了某些大赛在宣传时的错误引导。参赛是个特殊的学习过程,得奖对模特意味着又多了一些从业的经验,但现在是市场说了算,一个奖项已不能让模特吃一辈子了,得过冠军的模特不少都在市场上消失了,现在衡量一个大牌模特的标准是他订单接的多少而不是冠军头衔拿了几个。
大赛的“敲门砖”作用也越来越微弱。如同大学文凭一样,是求职的必需品却不能保证得到职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选手准确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推广,才能在众多的冠军中脱颖而出,被市场所认可,接到更多的订单。
中国模特业危机四伏,日本模特业的走势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模特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姚戈感慨未来——
记者:有了培养和推广获奖选手的机制,您觉得就可以改变中国模特行业的现状吗?
姚戈:中国的模特行业永远都面临着危机,不仅仅是我们自身,世界许多国家的模特业在向前跋涉的过程中都有过同样的曲折经历。
以日本为例,“奥斯卡”的会长曾经说过,我们现在所走的路,他们在三十年前就经历过了,当时在日本时装业不断下滑,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东京的七十多家模特公司面临生存危机,最后只有各寻出路。“奥斯卡”公司看到了演艺界明星巨大的商业价值,不遗余力地选择了模特全方位发展之路。“JIAKARLI”公司看到日本外模市场的发展潜力,改变战略专门经营东欧模特。“现代时尚”公司以有显著特色的模特为依托,专营有个性的亚籍模特。这些非常典型的生存经验是否会给中国模特业一些借鉴和启示?
中国的模特业如今面临的,正是日本七、八十年代出现的同样问题,模特公司几乎都拥挤在一条狭窄的通道上,结果是谁也“吃”不饱,谁也“吃”不好。
那中国的模特行业为什么不学着适应市场变化,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的发展呢?
记者:难道我们模特行业发展得并不顺畅,或者说总有异常声音出现仅仅是因为忽略对模特的包装与推广吗?
姚戈:模特经纪公司,毕竟以经营模特为主业,好模特如同一件好产品,而且要比设计制造一件产品花费多得多的精力。中国模特行业是台大机器,在运作中已经经历了数次整修,从最初的以模特为主线的单一经营跃到了如今的时尚推广。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从开始接受时尚推广机构这一崭新的概念后,也是向客户传递了自己在经营范围和服务方向上的重大改变:用全新的方式帮助客户完成品牌的策划、包装和推广,从而帮助品牌实现最终的经济目的。模特公司再也不是单一的靠经营模特索取代理费度日的企业,而是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手段,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全方位经营力所能及的工作项目:包括模特、舞美制作、编导执行、文案起草、概念策划等,说明中国的模特公司正在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生存之路。
这样一个宽泛的跨度,引发出很多思考。与有着上百年模特发展历史的法国不同,法国的时尚业分工已非常明确,它每一个链条,每一个环节都像经过了高级技师的加工后把一个个合格的零部件拧在机器的固定位置上。模特业只是这个链条上的一颗螺丝钉。舞美制作有一流的舞美公司,演出制作有专门的演出公司,化妆造型、现场组织等一切都由最让人满意的一流专业机构来完成——这是一架可以信赖的正在不停运转的精密机器。再回头看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还是上面说过的,求全不如求异。
模特经纪人的素质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中国模特业的难题之一。职业时装模特委员会曾经对中国的模特公司现状做过调查,模特公司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在模特圈内摸爬滚打多年后保留下来的。这些人,看似很专业,很有经验,但一到需要深层次挖掘时就很难满足市场要求了。模特公司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自己,首先要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才能真正地提高服务质量。
姚戈简介:
1995年毕业于日本清水学院服装设计专业;
1994年获日本服饰流行设计比赛表彰奖;
1993年获日本东京第二十一届服饰流行画和手工艺展银奖;
1985年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1998年至今参与组织、策划了:
中国模特之星大赛;
中国职业模特选拔大赛;
CCTV模特电视大赛;
中国国际时装周;
中国国际休闲装博览会;
中国国际领带节;
“两岸三地”纺织服装博览会等大型活动
(文/常会 姜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