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文伯)“80后”在近一段时间成为电影界的热门题材。赵赵和唐大年联手编导的《青春期》(blog)正在北京热拍,由北京紫金长天投资的电影《十三棵泡桐》也已在成都秘密拍摄了一个多月。影片是摄影师出身的吕乐第三部导演作品,他曾执导过《美人草》。
《十三棵泡桐》改编自成都青年作家何大草的小说《刀子和刀子》,也是他所著的
“残酷青春系列”作品中最被年轻读者推崇的一部。故事描写小镇女孩何凤与几个男孩子之间难以言述的情感,和发生在她18岁夏天的一段青春故事。原著作者何大草说,“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打动年轻人,并不是出于对主人公生活的忠实记录,而是因为人性、情感、记忆的共通。”
-对话
吕乐:与其盲从潮流,不如找好自己
新京报:这部影片关注的是“80后”,在你眼中的“80后”是怎样的?
吕乐:对于“80后”的孩子而言,我应该算是他们的父辈了。然而我们这代人却对他们存在很大的误读。“泡桐”
里面讲述了何凤和几个男孩子之间含混不清的感情。对于成年人而言,首先想到的是性,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情感的需求远远高于对性的需求,在一个17岁的孩子心中,一切模糊的感情都可以归结到亲情,当她的家庭发生了变化之后,她就到社会上去寻找“亲人”。
新京报:当你真正和他们在一起之后,你觉得他们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吕乐:当我第一次这么专注于他们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是这么不了解孩子,这么熟视无睹、无知无觉于这个一直存在于身边的秘密社会。我们在成都的两所学校拍摄,差一点的学校里两个学生大白天就在楼道里抱上了,到了另一个重点学校,所有的孩子都是干干净净,规规矩矩,同样的年纪,差异却这么大,他们的社会比成年人的社会还要残酷,孩子们只能靠直觉、野性以及他们的善恶是非标准生存、长大。
新京报:你的前两部导演作品都以艺术见长,这一次会不会有所改变?
吕乐:现在很多导演都对市场、对观众的需求做出调整,但是谁也不清楚观众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对于我来说,与其盲从于潮流,不如找好自己,冷静地把故事讲好。采写/本报记者 张文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