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搞文化的很赚钱。他们每年的总赚钱数是全国第二名,比造汽车的赚得多,仅次于造火箭飞船的。昨天,未来中国赚钱第二的人们聚在一起“华山论剑”,开一个名叫“首届中国剧院(团)论坛”的会,目的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才能尽快坐上赚钱第二位这把金交椅。
昨天,上海大剧院总裁方世忠、北京天创国际演艺制作公司总经理曹晓宁等演出界大
腕悉数到场。最引人瞩目的是,光头陈佩斯也出现在论坛上,当然,这次他不是作为明星,而是作为一个成功的演艺策划人来出席论坛的。论坛上,大腕说着大腕的盼头,小腕说着小腕的难处,作为赚钱辛苦的独立制作人,陈佩斯的牢骚更是直指中国文化市场的某些不足,听着不算好话,却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
大腕的展望——
向上海大剧院学习
作为去年国内挣钱最多的剧院当家人,上海大剧院老总方世忠描绘的剧院企划听得台下的各位老总使狠劲拍手,虽然各位都知道这样的企划国内能做到的剧院不会超过五家,但这并不影响大家热血沸腾,至少听着有个盼头。
上海大剧院已经敢同世界一流娱乐集团——迪斯尼叫板了,硬把101场《狮子王》总价从一亿元谈到6000万元,且这6000万元没动用自家一分钱,全是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狮子王》卖了7200万,这下,银行们纷纷抛出橄榄枝,听说明年准备引进《妈妈咪呀》要2000多万演出成本,他们纷纷要求与上海大剧院合作。做剧院做成这样,想不当老大都很难。人家排演出季不仅只是个排片表,而是讲究效率的,演出场次增加1%,演出收入能增加18%。
如今引进经典名剧已经不是上海大剧院的目标了,他们的目标是原创。做成本低、质量好、效率高的作品,不仅在自己的市场卖,也要卖到国外去。
小腕的难处——
大制作太多了
如果说上海大剧院老总描绘的大剧院现状是中国演出市场日后的美好前途,那么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冯双白表达的就是各个地方剧院团的现实难处。作为一个接近市场的艺术家,经常帮各个剧团编舞,冯双白对地方剧团的难处很是理解。
“别动不动就搞什么大制作,似乎不搞不制作就不是艺术。到处都是大制作,各种成本全高了。舞台艺术有舞台艺术的规律,不能全搬电影的,谁说千军万马就得很多人在舞台上。”冯双白如是说。
县级的地方剧院苦啊,一年都盼不到一部好舞台剧,原因很简单,如今都是大制作,布景道具大得普通舞台根本放不下,非大城市一流剧院不行,于是县级普通剧院就只能望而兴叹。
大制作也苦剧团,几千万的大制作,也许只演了几十场就没下文了。
更苦的是,由于大家都做大制作,因此各种成本直线上升。比如国内稍有名的创作人员身价都很高。有一回中央芭蕾舞团请国外名编舞工作,才发现居然洋名编比土名编要便宜。
个体户陈佩斯——
我承受真正的市场压力
“今年您还上春晚吗?”这几乎是大多数记者见到陈佩斯的招呼语,只见光头一撇嘴,不耐烦地说:“还春晚呢,别提这事了。”不耐烦春晚,佩斯同志很耐烦地跟记者同志们说起当独立制作人搞演出的种种容易和不容易。
搞演出容易,一部话剧只要100多万元,而一百来万在如今拍个像样点的广告都不成了,投资小,这就是陈佩斯为啥弃电影而选话剧的原因。
但是搞演出也不容易,由于是个体户搞演出。大牌演员们很贵,请不起,“连拍电视剧的二流演员都不肯演话剧呢,话剧演一场的全部收入,就够他们演半小时的。这票价怎么能不贵呢。”
国营剧院有国家养着,敢搞大制作,敢定高票价,还敢大把送赠票。这对个体户陈佩斯来说:“是对真正市场的压力。”
不过搞真正市场的陈佩斯也赚到了,从《托儿》到《阳台》,陈佩斯的戏都挺赚的,说起这摸不透的市场,光头有时苦笑:“票价实在是贵,我有心定得便宜,比如在北京演时定80元票价,但必须得留出几排880元的高价票,因为有人就爱买高价票,低了人家不好意思送礼。” 张盛、金顺根/文并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