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明星全接触 >正文

由煤堆中走向演艺圈 张双利:好茶经得住品味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15:04 新浪娱乐
由煤堆中走向演艺圈张双利:好茶经得住品味


由煤堆中走向演艺圈张双利:好茶经得住品味

  面对成就与荣誉,不同的人便表现出的不同的特质。有的人是原野上的火,在热烈的燃烧中释放尽青春与激情;有的人是低空下的云,一阵微风便能改变它的模样;也有人像海滩上的沙堡,松散的根基无法承受海浪的冲刷。相比之下,在如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影视圈中,张双利老师更像是一盏意蕴深藏的茶,随时间流逝而浸透出的沁人香气在回味中愈发深厚、悠远。

  张双利:好茶般经得住品味

  文/徐毅曼

  眼前的张双利老师穿一件米黄色夹克衫,戴一顶鸭舌帽,进门便随和地脱下外套放在一旁。从他身上完全找不到《共和国往事》里孙成伟的作派,也看不到《绝代风华》中刘晓庆丈夫的影子,有的只是一种在岁月中积淀于生命深处的超然气韵,正如面前一杯正在升起袅袅香气的热茶。午后温暖的阳光中,这位在影视圈耕耘二十余年、饰演过无数角色的文艺界前辈用真诚而平易的讲述把我们带入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中……

  青年磨砺,黑暗中酝酿希望

  张双利记忆中的童年是多彩而喧闹的,眼前永远上演着戏台上生旦净末丑的喜怒哀乐,耳边永远响着或轻缓或铿锵的吹拉弹唱,而四周总是坐满了喝着茶叫好的老戏迷们。家境的富裕和家人对戏曲的偏爱使幼年的张双利得到了比别的孩子更多的看戏的机会,往往一周就要去两三次戏园。在不知不觉中逛戏园子这样一种其他孩子看来是“享受”的事情就成了张双利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听戏使他爱上了京剧、评剧,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在舞台上释放和表达自己的冲动和梦想,他逐渐在同龄孩子中间崭露头角。

  小学时张双利进入北京崇文区少年之家合唱团并很快成为文艺骨干,唱歌、快板样样拿手。中学后又进入校宣传队,出演的雕塑剧《刘文学斗地主》还参加了全区的汇演,很是成功。张老师说他从小就有很强的表现欲,上台从不怯场,几乎是本能地会享受进入角色后的兴奋。在暗叹上天恰赋予他一个职业演员所需的极佳禀赋之余,我笑着问他:“您是B型血吧?B型血的人都是表现欲极强的。”“不,我是A型,”张双利喝了口茶说,“A型血的人做事认真、执着。”

  果然是执着的人,张双利有着一段对艺术执着而辛酸的追逐历程。

  张双利12岁时便瞒着家人去考戏校,多年来的戏曲氛围赋予他的修养和气质让他一考即中,然而在入学问题上遭到了家人的强力阻挠。在家人看来,“听戏不唱戏”,家中出一个戏子将丢尽门楣光耀,于是张双利人生的第一次转变之机就这样在阻挠与责骂声中被拒之门外。不过毕竟只是十二三岁的少年,人生的长卷还未向他打开,光明的未来仍在前方,张双利暗暗等待着实现演艺之梦的机会。

  然而正是意气风发的17岁时,一场变故几乎把他一切实现梦想的机会从此夺去。因为家庭出身问题,中学毕业后他被强行分配至煤厂送煤,从此开始了特重体力的劳动。每天蹬着装满煤球和蜂窝煤的车从前门煤厂出发,和所有来自郊县、一嘴口音的农民一样满脸油汗和煤灰、弓背弯腰地在大街上送煤。生活中再没有戏园子里的京腔京韵,也再没有舞台上青春的挥洒,17岁的他从梦想的光明坠入了现实的黑暗。

  开始了煤堆中的摸爬滚打,体会着最低层劳动的辛酸,血液中依然流动着追逐艺术的血,张双利决然不会随遇而安。他从潜意识里相信自己的命运是不会从此便被桎梏在煤厂中的。没有学校,没有舞台,他自己到青艺、铁路文工团拜师学艺,朗诵、表演、做小品,没有外界的催促,但每一项基本功他都透透彻彻地学、扎扎实实地练。他又争取到了在崇文区工人俱乐部参演话剧的机会,于是白天送煤、晚上便到剧场演出。两年中他出演过风靡全国的《于无声处》(男一号欧阳平)和上百场《雷雨》(鲁大海),和同事们一道为剧团创利一万多元。而在他个人,并没有名利的引诱,完全凭着一颗心对艺术虔诚的热爱,他在黑暗中酝酿着心中的理想之火。

  机遇的确是格外眷顾那些执着而有准备的人。在张双利进煤厂后第五年,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开办第一届表演专业,经过残酷淘汰后,在全国只招收了8名学生,张双利便是其中一名。北广的两位老师亲自去煤厂为他办理调动手续,然而六次交涉都未成功。那年秋天,张双利在煤厂眼巴巴地看着和自己一同考中的“同学们”走进了大学的校门。第二年,他偶然得知武汉文工团在京招收演员,便前去试考,再次考中,然而在调动关系问题上依然是毫无希望。他在深而黑的井底,无比清晰地看着可以拯救自己命运的机会再次出现、闪过。

  接连的打击后他发誓,如果30岁时仍不能得到梦想中的机会,就娶妻生子,与艺术做一个了断。

  进入1979年,全国文化氛围逐渐活跃宽松起来,各大剧院开始招新。这一年,张双利终于离开工作了九年的煤厂,踏入了梦寐以求的演艺殿堂——北京燕山文工团话剧队。在燕山文工团期间,他参与排演了当时轰动一时的话剧《救救她》和《灰色王国的黎明》。两年后,由于燕山文工团解散,他进入北京曲艺团参加相声剧表演。在相声剧《城市小姐》彩排合成期间,恰逢女儿出生,然而彩排合成是不允许任何人离开的,张双利只好无奈的回到现场继续工作,把处于巨大痛楚中的妻子托付给了还不熟悉的单位同事。“那是一个妻子最需要丈夫的时刻啊。”提起这件事时,张双利仍有掩饰不住的愧疚,但他说无怨无悔,一门心思搞事业是他们一代人的追求。

  邂逅影视,“这辈子再不做场记”

  生活总是出现变数。如果不是再次面临曲艺团的变动,今天的影视圈很可能就少了张双利这样一位既专业又敬业的好演员。1985年,北京曲艺团原有相声剧撤编,张双利再次面临失业。当时和他一起被编外的还有女演员韩影,就是后来《渴望》中刘慧芳的母亲。无奈之中张双利像一个待雇用的劳动力一样开始了自己寻找工作的历程,而这一找,找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张晓秋,进入了电视剧《相识后的26天(上下集)》摄制组,从此就再也没有退出过影视圈。

  在拍他人生中第一部电视剧的过程中,为了尽快掌握电视剧这门在当时颇为新奇的艺术,张双利从最基础最规范的流程学起,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了一个月。那一个月中,他既当演员又当场记。那时的场记不同于今天,剧组一天大概要拍20多个镜头,每个镜头最多时要重复拍摄N遍,而每一遍演员说的台词都可能发生变化,场记就需要把每一个镜头拍摄时演员每一次说的台词记下来。为了及时记录,张双利就每天晚上收工后提前把第二天演员要念的台词一遍遍抄下来,同时他还要负责保管一部电视剧的60多盘磁带,保证拍摄顺利进行。“相当辛苦”,张双利坦言。短短的一个月他就瘦了十几斤,而他却说“值”,因为“学到了真东西”,那份成就感带来的喜悦是任何报酬不可比拟的。“从那以后”,张老师笑说,“这辈子再不做场记了”。

  此后,张双利开始一部接一部地拍戏,拍过多少、演过多少角色他自己也数不清了。

  给自己正名:我不是“反派专业户”

  有人说他是“反派专业户”,张双利略想一下,摇头连连否定。的确,在张双利厚厚的剧照相册里,我们既能看到《共和国往事》中孙成伟狡猾的坏样子,也能看到海关警察一身正气的形象。尽管自身戏路较宽,张老师对塑造“坏”的角色还是颇有体会。与许多人想象中的不同,张老师面对一个角色从来不会先给角色定性。“演坏人一定不能认为是在演坏人”,他一定会从角色的内心逻辑出发去演绎角色的行为,将喜怒哀乐展示给观众,把定义“好”“坏”的权利交给观众。由此,他就一定会比剧本提供的内容还要丰富深入地体会角色,研究角色背后的内容,因为“每一种坏都是有依据的”。从坏人的逻辑出发去演绎,这似乎更像是怀着一种悲悯的情怀。张双利说有悲悯,有同情,也有愤恨,“要揭示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看”,并且演绎每一个坏角色的最终目的都是扬善,而每一次对角色的体验与演绎都是对自身心灵的一次洗礼——正因为深入了恶,才知道善。

  说到体验,张双利认为演员最大的财富就是丰富的人生体验。改革开放初期,张双利在电视剧《狂潮》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体户形像。当时为了体验刚出现的个体户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他从秀水街批发来50套20元钱的男式套装,骑自行车运到东单25元钱卖出。做了整整一个月的个体户,他和所有买卖人一样讨价还价、大声吆喝。虽然一分钱没赚,又把衣服全部批回,但他找到了角色的感觉。

  人生如茶,品味中体验超然

  聊天中张双利不时爽朗地笑出来,说到动情处仿佛整个人又回到了他经历过的年代,丝毫没有想象中影视明星的架子,更没有他演过的坏人的影子。他说“一个好的演员在生活中是不演戏的”,但我们感受更多的,则是几十年镜头前耀眼的灯光下一种始终不变的超然心态。

  早年与刘晓庆合作出演《风华绝代》时张双利在演艺界还没有太大名气,但他明白“演员有大小,角色无大小”,镜头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他以坦然的心态与当时名气已经相当大的刘晓庆合作,成功地饰演了刘晓庆扮演的春妮的丈夫。同时,张双利坦言对刘晓庆敬业的精神极为敬佩,以至当时从刘晓庆身上学到的许多优点至今还影响着他的职业习惯。

  及至主演《京都纪事》,张双利火了。当时的“京城三张”(张双利、张惠中、张兆北)被各种报道宣传得人尽皆知。面对各种媒体的采访,张双利始终强调最初对自己的定位:优秀的职业演员。在张双利心中,名利是身外之物,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他看重的永远是“事业”二字,是在对一个又一个角色进行探索与尝试过程中的“享受”与“过瘾”,是在角色中忘记自己。他端起茶杯,打了一个比方,演员的体验就像品茶,一杯茶味道再好也只有自己亲口尝过才明白。而尤小刚导演对他的评价则是:诚实、敬业。 所以二人多年来屡次合作从未有过矛盾。

  谈及未来,张老师说他依然倾向于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也希望有幸遇到与自己人生经历相似的角色,在他看来,一生中能饰演一次与自己情感相通的角色是作为一个演员最大的幸福。

  太阳渐渐西斜,我们的谈话也渐近尾声。和张老师在一起总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尤其当得知张老师曾帮助一个生活窘困的擦车青年走上影视之路并坚决拒绝回报后,我们更是对眼前这位优秀的演员充满了敬重。送张老师到门口时他说还要专程去马连道买茶,已经是多少年的老习惯了。我们祝福张老师在演艺之路上越走越好,像他自己所希望的,“演到演不动为止”,留给我们更多好茶般经得住品味的角色,就如他的人一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明星模仿秀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